【記者高堂堯台北報導】半導體產業是台灣經濟命脈所在,光電產業更是兩岸合作力推的環保先進事業,但兩項產業仍會產生多種溫室氣體;行政院環保署溫室氣體減量辦公室執行秘書蕭慧娟指出,兩項產業都已積極與政府合作、降低溫室氣體排量,未來環保署將依「溫室氣體減量法」進行總量管制、限定產業排量。
美國環保署昨天將二氧化碳等六種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和六氟化硫)列為影響民眾健康的汙染物,未來可能進一步加以管制。
相較於美國的宣示,我國推動溫室氣體減量的腳步,似乎要更快一些。由環保署草擬的「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早在民國九十五年二月出爐,當年九月通過行政院的審查,送進立法院,雖然九十六年、九十七年未能在立法院完成立法,但環保署積極輔導業者自主減量,同時建立半導體、光電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登錄機制。
蕭慧娟指出,化工業產生的氧化亞氮與半導體、光電產業所產生的氫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和六氟化硫等氣體都比二氧化碳厲害,溫室作用效力最高超過兩萬倍,「不過總排量方面,二氧化碳就占一半,其他溫室氣體的威脅相對較小。」
另一方面,由於歐洲國家對進口國有較嚴格的溫室氣體減量排放承諾,因此我國企業在爭取海外商機時,也都會配合辦理,參與「志願減量」。
蕭慧娟說,台灣的半導體和光電產業協會都已參與全球減量協議、承諾減排,並至環保署登錄溫室氣體排放量,電力產業也開始積極推動二氧化碳減量,但六種溫室氣體的具體的減量措施與配套手段,仍有賴溫減法立法通過,通過後,就可依法針對各種產業別擬訂不同排量,管控總量。
「對產業而言,最重要的是尋求一個對環境最友善的運作方式。」台灣環保聯盟秘書長李卓翰表示,相較於排碳量大的傳統石化產業,光電產業即使會產生汙染更強的溫室氣體,仍有其存在的意義,半導體產業應盡可能在生產過程中納入環保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