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萬事》閱讀心得徵文得獎作品 色難

文/方昭文 圖/傅慶豊(印象畫廊) |2009.12.07
2172觀看次
字級

記得高中國文課上《孟子》,一天講到〈梁惠王〉篇「梁惠王向孟子請益,坦言:『寡人有疾,寡人好色。』」頓時全班哄堂大笑,對梁惠王自白其人格上的瑕疵,相當不屑,一國君主竟與登徒子心態無異,實在不敢恭維;但是出乎我們意料之外,老師在正常講述解釋完這段內容後,語出驚人地對著台下的我們說:「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其實我們大家都是『好色』之徒。」學生們自是一片譁然,抗議聲頻起,「只是所好的『色』與梁惠王不同,」老師平靜地接著說:「誰不希望自己的臉色看起來光亮紅潤?誰喜歡看到別人擺著一張臭臉?」這是我碰到的第一個「師說新語」,當下在我腦中丟下一顆震撼彈,反省再三,原來我真的是個不折不扣的「好色之徒」!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有句名言

:「如果你握著拳頭來找我,我要告訴你,我的拳頭只會握得比你更緊!」我謹記在心,於是,我對與之詢問交談的人,不管是誰,心中都有一個「起碼」的要求標準,那就是「和顏悅色」四個字,根本不能接受別人給我「壞臉色」看,誰敢給我「臉色」看,我就給他更難看的臉色!羅斯福總統的話語,讓我將這樣的行為反應予以「合理化」,我壓根不會去注意對方之所以不夠和顏悅色,是因為身體不舒服?還是有什麼煩心的事?或是突然接到什麼意外的消息?甚至,是不是自己說錯了什麼話,做錯了什麼事?還是什麼地方得罪了人家?忽略了其實自己也常常因為沒說出口的私人因素,而用那種看起來冷漠、不耐、煩躁,乃至是一種嫌惡的臉色與他人應對而不自覺。想來真是汗顏,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己既然「好色」,別人自然也會期待看到的是個「好臉色」。

只是,既然大家都希望能看到一張「和顏悅色」的臉,為什麼我們常常會失望?直接或間接地造成自己心情上的不快,且往往又影響下一位與我們接觸的人連帶遭到池魚之殃;特別台灣近幾年致力朝向觀光服務業發展,優良的服務態度、優秀的服務品質,期使消費者心甘情願地掏腰包埋單,永續光臨,這第一線服務人員的「臉色」如何,便攸關生意好壞。展現「好臉色」是如此必要,我們做到的和得到的卻不太夠,到底是什麼原因?偉大的至聖先師孔老夫子,早給我們留下智慧之語。

在《論語》的〈為政篇〉中: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答案揭曉,因為「色難」。孔子直指要和顏悅色地侍奉尊長,才是真的「孝」,但要「和顏悅色地侍奉尊長」,是不容易做到的事。孔老夫子不愧是至聖先師,洞悉人性的弱點,試想,連對生養自己的父母態度要秉持和顏悅色的尊敬,都有困難,何況是面對現代社會複雜的人際關係及發展生態,「色難」常常是遇到待人接物、工作處事不如意時的情緒反應,或許是有意,也或許是無心,不管如何,「色難」是我們欲改善人際關係、社會和諧所必須克服的障礙。

所謂「人貴自知」,既然知道「色難」的問題及影響層面,雖難行亦得行,還要加倍認真行,以期去除「色難」這塊造成人際嫌隙、關係疏離的絆腳石。要如何對治「色難」?首先,在生理上,要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況,畢竟身體違和的人,病痛侵襲,精神不易集中,與他人應對進退之際,較易現出「難色」;而在心理上尤其要學習「耐煩」,大部分的「色難」是由於「不耐煩」所引起的,不想回答重覆的問題、不想聽嘮嘮叨叨的耳提面命、不想理會客戶吹毛求疵的抱怨、因為日子沒有新鮮感、因為工作壓力大,「不耐煩」變成理所當然,「色難」彷彿是天經地義,所以「耐煩」乃是對抗「色難」的主要核心工作,培養「耐煩」的心性是必要的訓練,祕訣是用一份尊敬心對待他人,尊敬存於心內,惡色豈能現於外?同時提醒自己要保有對人、對事,乃至對挫折、失望的熱誠之心,這份熱切之誠將使自己有信心以微笑面對所處環境,「色難」自然灰飛煙滅、隨風而逝。

星雲大師之著作《人間萬事》中有一篇〈臉色〉,文中敘述:女人靠脂粉,美化臉色;學者靠氣質,淨化臉色;道者靠修行,莊嚴臉色,說明的的確確是「色難」呀!「色」之所以「難」,是因為「臉色」其實是個人修養的根本表現,而「修養」是要努力不懈才有可能「向上提升」一點點;但稍一閃神,便「向下沉淪」一大截的累積結果。

為了對抗頑強的「色難」,人人都自有一套對付的辦法,有一位朋友,她面臨「色難」的考驗時,方法很老套,但簡單又有效,可是須強加練習:展露笑容處理事情,口中頻頻稱是道歉,心中則不停默念她最尊敬的觀世音菩薩。眾好友笑她心口不一、裝模作樣;她則說這是她增加耐心的無上法寶;於是她成了那個親友眼中最乖的女兒、同事眼中最好脾氣的甜姐兒、客戶眼中最能溝通的承辦人員,因為「她好有耐性,而且都是笑笑的」,這是對治「色難」有成的真實例證。

大家都知道「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色難」是個難,「難」是可以被克服的,希望人人都能帶著「好臉色」去看別人的「好臉色」,「色難」再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