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利鈍的角度而言,總說煩惱有八萬四千;其類別可分為四分:等分、覺觀多、散動、報散動。三毒各別發時,有貪、瞋、痴三分;若同時緣三種煩惱境時,名為「等分」。對於三毒,各別生起其中一種時,稱為「覺觀」;若三毒同時生起,即稱「覺觀多」。在三毒的煩惱中,或多、或少的生起,都有所緣,皆稱為「散動」,都會障礙禪定的生起。
雖然有三毒的煩惱根,但因為沒有對境,所以煩惱不會生起,此時稱為「報散動」,則不會障礙禪定。
《大品般若經》(大正八‧三八六中)說:「從滅受想定起,進入散心中;又從散心中起,入滅受想定;滅受想定起,還入散心中。」這是說明三毒根特定的所緣境,不會障礙禪定的現象。
依《成實論》而言:「此四分煩惱,皆屬散亂;但散亂中,大部分與無知相應;而不說此四分煩惱,皆會障礙禪定。真正障礙修持禪定的是痴」。
有人質疑這種說法,就問:假使是這樣,四分中都與愚痴相應,為什麼不會障礙修習禪定?(因為四分煩惱既然與痴相應,因為愚痴,才會有瞋、貪欲,為何瞋與貪欲,不會障礙禪定?唯獨說愚痴呢?)
這是隨人的根機因緣而說的,若是貪欲重的,貪即是蓋(覆蓋,較重的煩惱);瞋與愚痴的情況,也是如此!若是嚴重的煩惱蓋,才會障礙修習禪定。
但煩惱的相貌,非常廣泛難以說盡;但現在只就四分煩惱來說,此四分煩惱會妨礙於修觀。《法華經》上說:「二十年中,常令除糞。」糞,即是煩惱,汙穢法也。因為見思惑未除,根機尚未純熟,所以二十年中常令除糞。破除見惑時,只用一無礙、一解脫就可以了;破除思惑,用九無礙、九解脫(注),方能破除,總共合為二十。
若是於其中(見思惑)住著,終究不能使心清淨。現在觀煩惱糞的目的,是為了求「智慧財」,不是想要分別見思煩惱的種種情況。
此四分煩惱,若於三界內斷除,是二乘聲聞、緣覺所共斷,稱為「通煩惱」;若是三界外的四分煩惱,是獨菩薩所斷,名「別煩惱」。(待續)
注釋:
九無礙、九解脫道:指正斷三界九地之思惑而得解脫。因每一地分九品斷之,每斷一品,就有無礙、解脫道。故每一地有九無礙、九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