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身處在動盪不安的戰亂時代,或是寧靖清明的太平歲月,人在時間的洪流中,往往顯得渺小而卑微。有的人一生中甚至只求三餐溫飽、三椽茅屋遮風避雨仍不可得。然而,我們檢視著這短暫而艱苦的生命旅途,除了迎春送秋日昇月沉,看著自己不可避免的日漸老去之外,還能為這再平凡也不過的人生留下些什麼?
生而為人,可尊貴可卑賤、可豪富可貧困,絕不可移志。「人窮要窮在志上,富也要富在理上。」一個有志氣的人,縱使三餐不繼、流離失所,不會只看自身好處不認道理;同樣的,面對與自己奉行的真理相抵觸時,也是寧死不屈的。只為了自身的利益而做出損人不利己、違背良心的事情,別說是受人質疑唾棄,就是自己也無法坦蕩自在。
陶淵明掛冠求去高唱「歸去來辭」、孔子強調:「三軍可奪師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孟子也一再的教誡:「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只要認定:「寧窮不背理,寧死不墮志」的原則,庶幾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