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如此不可】蘋果

宇文正 |2009.10.21
1251觀看次
字級

小說家余華寫過一個短篇〈黃昏裡的男孩〉,敘述一個偷了蘋果的小孩,遭賣水果的扭斷中指且被迫聲嘶力竭地高喊「我是小偷」,受盡折騰;所有旁觀者也都不出一聲。

當時聯副主編陳義芝在編選年度小說時,談到「這篇小說教我們思索『惡』這一客觀存在」。當年我讀後,曾隨口跟主編說道:其實有點類似的小說,契訶夫已經寫過了。那篇是〈小蘋果〉,寫一對小戀人在果園裡偷摘了一顆蘋果,被果園主人極力羞辱,甚至鼓動兩人互相毆打對方。男孩和女孩終於獲准離開時,男孩向右走,女孩向左走,兩人從此不曾再見一面;果園主人則是大笑不已。

倒不是說余華是受了契訶夫這篇小說的影響,可能只是巧合,我感興趣的是,兩位小說家不約而同地都以「偷蘋果」這個事件來探討人性本質上的「惡」。

從創世紀以來,蘋果就扮演了誘發罪惡、帶來災難的角色,十七世紀的密爾頓讓夏娃吃下它,開啟人類的罪與罰;十九世紀初的格林兄弟,讓純潔美麗的白雪公主吃下毒蘋果後,便只能昏睡、等待白馬王子來解救。我開始學英文時,老師便教我們:「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常吃它就不必看醫生,蘋果是再好不過的東西,更別提牛頓被它打到,當頭棒喝,便發現了萬有引力,為什麼它卻老是被當成萬惡的誘惑呢?也許只因它實在太完美,無論外觀、氣息、滋味,甚至內在的營養價值都好。美好,反而成為罪惡的代名詞,真不公平!

可能因為是外來水果,在中國古典文學裡幾乎想不出有什麼關於蘋果的典故。漢賦裡有「楟柰厚朴」一詞(〈上林賦〉),「楟」是一種山梨,「厚朴」是一種木蘭科植物,又叫做川朴,花果可入藥,至於這個奇怪的「柰」字,有學者認為就是綿蘋果。另外古代醫藥典籍裡出現過的「林檎」,被認為是一種比較硬的小蘋果,又名「沙果」,也叫做朱柰,就是紅蘋果吧!而日文裡的「林檎」正是蘋果的漢字。

我不知道「蘋果」這個美麗的名字是何時正式出現的,在古代中國的文學和宗教民俗裡,也沒有賦予它引誘的象徵。曾經引誘人犯罪的水果是蟠桃。

蘋果在現在社會裡的象徵是什麼呢?我把兒子叫來,隨口問他:「蘋果,讓你聯想起什麼?」他想了幾秒鐘:「iPod!」

(本專欄每周三刊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