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心經入法身」活動推動全球信眾每人抄寫一部心經,預計集合百萬人的寫經,奉納於佛陀紀念館大佛像中。
抄經是佛教自力修習的法門之一,亦稱為寫經,即是用最虔敬的心抄寫佛經。抄經約起源於西元前一、二世紀,初期寫經的材料,大多使用貝多羅葉,後漸有素帛、金 、樺皮、竹帛、紙等;書寫用具,則有筆墨、刺棘等。
為何要抄經?寫經為何為修行的法門之一?史載,西元前一、二世紀,即印度初期佛教時代。當時,原始諸部傳承佛法皆依口誦,大乘教徒則側重勸說書寫;其中,印度是以梵語書寫,西域地方則梵語、胡語並用,錫蘭等專以巴利文書寫經典。大乘經典中,即常有讚頌寫經功德之文,如法華文句卷八,謂「書寫法師」是五種法師中功德最殊勝者。在印刷術尚未發達時,寫經實具有弘傳流通的意義與功德。
在普賢菩薩所發的十大願中,第三者即是廣修供養,而最上的供養即是法供養。法供養是指將佛法說出來,使人領悟,承受法益,離苦得樂。因此書寫《心經》,具有自受用及他受用之意涵。佛光山發起「百萬心經入法身」活動,信眾將所抄《心經》供奉於佛像中,是對佛陀、大眾及親人無上布施的祝福,而具體的祝福,可由書寫者在回向處,寫下對親人的祈願。
寫經通常以筆墨為之,從形象藝術角度看,它能以豐富多彩的形象,反映生命,表達心靈深處感受。
曾出版《靜心寫經》的李蕭錕教授認為,「一篇經文因書寫者的心靈淨化,而生淨化的經文,也因書寫的誠敬專一,而生虔謙妙智的經文,又因書寫者的精進,不斷地練習成妙美書法,使經文在修心、祈福、功德外,多了一層得以傳世的妙美書法作品,可謂一舉數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