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不定只有阿印嫂她自己,才能找到讓她滿意的理由。」
「…,那-,我們能幫忙做什麼?」
「用心的陪伴,我們可以陪伴她一起找尋,讓她活下去的動力、理由或目標啊。」
「嗯。」阿慧點點頭說:「我懂了,透過陪伴,協助阿印嫂,給她一些支持的力量。」
「例如?」
「跟著她一起討論現在生活狀況,包括身體狀況,沒有阿印伯之後,一個人過日子的不同?並從中肯定她,例如她還是可以一個人上教堂。」
「對,因為陪伴的過程,本身就已經很有意義,也許對阿印嫂來說,她也可以在尋找活下去理由的過程中,找到讓她活下去的意義。」
「原來如此,不一定要幫忙找理由,而是陪伴的過程,尋找的過程對病人本身,就是一種意義,因為裡頭包含了她的努力?」
「沒錯,尋找的過程裡,包含了阿印嫂自己她會重新省思,她對於過世丈夫的愛,以及阿印伯對她的愛,還有家人陪伴她追尋意義時,彼此互動的愛的關懷,這些過程都會產生一些力量與意義。」
「有點複雜,但我好像有一些懂了。」阿慧用力的點點頭。
「可是,阿印嫂一直說,她好思念阿印伯,也好對不起阿印伯,因為她在阿印伯出殯當天,無法親自送阿印伯最後一程。」
「她覺得愧對阿印伯?」
「也不完全是,阿印嫂說阿印伯曾經交代子女,要盡量不讓她傷心,不要讓她哭。所以他死的時候,她也見不到他最後一面,沒想到他出殯時,卻又意外的不能送他最後一程。」
「所以她還是覺得愧疚?」
「也不盡然,因為阿印嫂覺得是她沒有好好照顧她自己,才會讓自己生病,無法送先生最後一程,除了愧疚之外,還很生氣她自己的情緒。」
「嗯。」
「周醫師,這該如何是好呢?我是指除了定期探視,表達關心之外,還能如何觸發阿印嫂,尋找活下去的理由呢?」
我想了一會兒以後,跟阿慧說:「我教妳一種方法,是我的獨門訣竅,一般人使用也做不好。只有妳或者是我,這種跟阿印伯,還有跟阿印嫂都很熟,也很關心他們的人,才能做的好方法。」
「是什麼方法呢?」
於是我把獨門方法,跟阿慧練習一遍後,阿慧卻沒把握地說:「我看下次還是請周醫師,您親自去看阿印嫂好了。」(二)
(作者為醫學博士、中山醫院緩和病房主任 周希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