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走進逢春園的那一刻起,遊客馬上從一介平民,被莊園主人許麗華加封為侯爵。首先,如雲似霧的空氣把你包圍,接著三隻忠犬熱情地呼喊,連院子裡的櫻花跟杜鵑都揮手致意。
一切從這裡開始
逢春園有個「逢春原生廊」,一切從這裡開始。對許麗華來說,逢春園也是林家精神和歷史的傳承:「我先生的爺爺叫逢春,我外公的字也是逢春,當初林家就是從五金行起家,還兼做筵席時碗盤的租借。」
戲劇性的開場直到走進門廊,才恢復平靜。「金旺娃娃」在搖椅裡熟睡;櫃檯門邊,是逢春園破土的照片。照片裡,主人許麗華正在種結婚紀念樹。
許麗華形容自己:「在都市簡直像置身驚濤駭浪裡的一葉扁舟。現在卻在山林裡找到平靜。」逢春園從自家度假別墅變成民宿,讓她的生命再度逢春。
轉念開間民宿
原本開洋傘工廠的許麗華,因為一九八六年工業走入夕陽,索性收掉工廠,在山裡買塊地蓋一棟私人別墅。沒想到別墅蓋好不久,人也累癱了。
私人別墅不只每年要花二、三十萬維護,連假日都要來勞動。親朋好友來玩,還要配合他們的時間。不但度假的心情早沒了,連小孩都不肯再上山。許麗華轉念一想,不如開間民宿吧!便加蓋了十三間房的歐式建築,在二○○○年掛牌營業。
一旦決定要做,許麗華全心投入,馬上加入「宜蘭休閒農業協會」尋求支援。腦筋要快,臉皮要厚。這是許麗華成功的秘訣。「協會沒有人認識我,我就主動寫信去;請來的菲傭不會整理客房,我就直接問理事長。」
政府辦了很多講座幫助民宿業者,她說:「這幾年政府開始關心民宿,尤其是從農委會學到很多新東西,國民旅遊卡也是很好的措施。當然有很多優秀的同業反被法令綑綁,這個問題政府要快解決。」
顧客臉變成台幣
一開始,五千坪的逢春園完全是許麗華、園丁加一個外勞,三個人一手打理出來。三年後,才有四名正職員工,以十三間房的民宿來說,很少有人能做到。但打從創業之初,就是許麗華自己做櫃檯,電話不離身,二十四小時做訂房服務。
從老闆娘變成接待小姐,許麗華更是緊張得天天禱告:「我不知道今天會遇上什麼樣的客人,所以禱告來的是天使,不要是撒旦!」不過日子久了,再難纏的客人,許麗華都可以面帶微笑:「因為我把他的臉變成新台幣。」
擅用地方資源
許麗華的成功有兩個重要因素:第一,擅用地方資源。她說:「在故鄉開民宿,一定要利用在地策略聯盟。」所謂策略聯盟,是透過民宿將在地農產品包裝、行銷,讓在地的農產品可以有更多管道銷售。
早餐附個茶燻蛋、茶粿,客人有機會吃到,就自然想去逛,就有商機。民宿在村落只是小小的螺絲釘,但可以讓社區這個齒輪慢慢地動起來。
許麗華第二個成功要素是「捨得」。放著櫻花季不做生意,帶著員工去度假;宜蘭童玩節時,每家民宿旅館巴不得雙人房變四人房,四人房變大通舖,她卻反其道而行,趕在童玩節前,把四人房改成三人房、雙人房,才能維持品質。
因為捨得,所以定位清楚。既然要「賣山水、賣溫馨」,就不能有太多住客破壞安寧,更不能自亂陣腳,跟著潮流亂跑。
鼓勵青年人返鄉
許麗華很鼓勵青年返鄉創業。而返鄉第一條件是創意。她說:「青年回鄉,農業可以更精緻、有創意,一顆茶燻蛋不只是一顆茶燻蛋。返鄉不必要投入很多錢,而是用理想、熱情跟創意,改變在地的產品。」
若要開民宿,還要符合第二個條件,喜歡與人互動。她說:「民宿不是大眾市場的經營,而是很小眾的互動,是人跟人接觸的感情。我每天都會聽到:『謝謝,我下次還要來。』這就是最大的收穫。」
青年返鄉第三個條件在「美感」。一個破甕可以堆在倉庫或垃圾堆,也可以搖身一變成為獨一無二的花器,全看有沒有美感和巧思加入運用。
對許麗華來說,成功不是賺大錢,而是在這片山林間,做個快樂的民宿女主人,與旅人一起分享她經營的美麗風景,這就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