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打手球是巧合,而當上聽奧總教練,林福亮認為更是巧合;「當初是蘇大智教練牽的線。」林福亮口中所提的蘇大智,是海山高中校隊,另外一名年輕教練,三十歲不到,出身於台中的手球名校大甲高中,也曾多次入選國手、代表台灣出國比賽。
林福亮,過去完全沒有和聽障或身障運動選手接觸的經驗,更遑論指導,不過代表隊組軍時,因為聽障運動協會遍尋不著適合的人選,後來找上蘇大智,蘇大智則推薦是手球界前輩、也是同事的林福亮擔任總教練,聽奧中華手球隊人事才告底定。
林福亮不諱言指出,陳禹良這一批選手都值青壯年紀,跟自己有「代溝」,加上自己不會手語,剛開始集訓時的翻譯人員,本身也是輕度聽障人士,溝通上有相當的困難,「有時候我指示不同的時間點,要配合不同的戰術或動作,選手卻無法通盤了解、發生失誤,被我指正時,也覺得莫名其妙。」
「蘇大智教練在選手的技術指導方面,給予我很多協助。」林福亮說,蘇教練畢竟較年輕,比較貼近選手的想法,於是他們充分溝通並分工;林福亮負責在大方向上指導,細節則交由蘇大智執行,發揮互補的功效。事實上,因為兩人還有海山校隊的職務,所以集訓初期,兩人必須輪班指導聽奧選手,合作無間。
到了最後衝刺階段,手語翻譯員蔡淑芬的投入,為團隊注入了更多活力。「當時我們轉到高雄集訓,楠梓特殊學校的蔡淑芬老師加入,讓教練和隊員間,溝通更加順暢了。」
林福亮說,蔡淑芬剛開始並不懂手球,但邊看邊學,漸能把教練的意思準確地傳達給選手,重要的是,她溫暖、熱情的人格特質,真正讓手球代表隊員的心融為一體,發揮震懾敵隊的戰鬥力。
也許正因如此,手球風氣和實力一向並不突出的台灣,卻靠著聽障代表隊,殺進了聽奧前四強,即使因為陳禹良事件而蒙上短暫陰影,但仍無法抹滅教練行政團隊的付出,以及選手們的高昂鬥志和愈挫愈勇的運動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