黻ㄈㄨˊ,古代禮服上青黑相間的花紋。黻的形狀是「兩弓」或「兩己」相背,近日刻此「黻」文印,遙想當年劉墉之「黻文硯」。
乾隆年間大學士紀曉嵐,官至禮部尚書,一生清正廉潔,與佞臣和珅智鬥,一正一邪最為後人稱頌。他才華洋溢、學富五車,前有編纂巨制《四庫全書》,後有奇聞佳作《閱微草堂筆記》,被後世譽為「清代第一才子」。
此公有一癖好,就是愛硯成痴。據聞紀曉嵐一生閱硯無數,喜藏古硯佳品,將書齋命為「九十九硯齋」,後人對其藏硯評價甚高,編有《閱微草堂硯譜》收錄其名品。
名品中有一黻文硯,硯台上方為正面有曲線紋飾,硯底有「兩己」相背的形狀,此即「黻」文樣式。
硯銘計五處,其中有一文曰:「曉嵐愛余黻文硯,因贈之,而書以銘曰:文理縝密石骨剛,贈都御史寫奏章,此翁此硯真枉當。壬子二月。石庵。」
這硯原為劉墉所有,贈予紀曉嵐,由文中可知劉、紀之情誼堅固如石。另有一段兩人惺惺相惜的故事:
壬子年是乾隆五十六年,當時乾隆年歲已大,對貪官和珅偏袒,導致和珅更為猖狂。紀曉嵐鐵骨錚錚、忌惡如仇,對待和珅等奸佞之徒不屈不折,有勇有謀。劉墉借此黻文硯,有與紀曉嵐互勉之意。
文人常借物寓意,「黻」字在《周禮‧司服》註疏:「黻取臣民背惡向善,亦取合離之義,去就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