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爐香乍爇,法界蒙薰,諸佛海會悉遙聞……。」夜幕低垂,徐步走近叢林學院,你會聽到一陣陣梵唄聲,以及叮叮噹噹熱鬧的法器聲。循聲而去,你便會看見一群一群圍繞在一起的學生,正敞開喉嚨,手裡拿著自製的法器,認真地細數著節拍。頓然你會覺得空氣瀰著一股天女散花的熏香,彷彿走進黃金為地,微風吹動諸寶行樹,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的極樂世界。
在學院裡,我們隨著鐘鼓板聲作息,每天從五點半起床,至晚間十點五分安板,與法器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例如:早晚課誦、上下課使用的引磬,出坡集合的鐘聲,三餐過堂時的魚梆、雲板等等。
「法器」是實踐佛教禮儀與佛法生活的器具,與修行合為一體,《中阿含經》云:「所蓄物可資身進道者,即是增長善法之具。」大磬、鈴鼓、木魚、引磬、鐺子、鈳子是學院早晚課誦時必備的幾種法器;在佛門裡,法器被稱為「龍天耳目」,亦是寺院日常行事或臨時集會時的訊號,除了在殿堂及課室裡能司打外,其餘時間就只能用自製的法器練習。
製作法器的方式五花八門,同學們各顯神通,無不絞盡腦汁,美工室、小白屋(資源回收處)是尋找材料的好地方,例如:食用過後的牛奶罐是練習鈴鼓最佳的選擇,手藝好的同學,會在小鐵罐上敲幾個小洞,然後用細鐵線綁著當成「鈴」;有的人會利用厚紙板,剪裁成鈳子的形狀,然後在上面貼滿一元硬幣,最後還加上五顏六色的彩帶;有的同學直接就地取材,隨手拿起水杯,就能當大磬或楗椎。
每一種法器,都各有它不同的涵義,例如木魚,《敕修百丈清規》中說,作魚形是晝夜精進義:「魚晝夜常醒,刻木象形擊之,所以警昏惰也。」而我們最能琅琅上口的普賢警眾偈:「是日已過,命易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眾等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是最佳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