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李鎬信)
「少壯不得財,並不修梵行,臥如破折弓,悲嘆於過去。」
———《法句經》
《大莊嚴論經》內有一則國王與商人的故事。一名非常富有的商人冒犯了國王,國王有意沒收其財產,遂命其寫下財產清單。商人於翌日將財產清單呈上。然而,清單上完全沒有金銀財寶記錄,反倒列滿救濟窮人的飲食、財物,以及向修行人布施的項目,連施予飛禽走獸一摶之食的記錄也能找到。國王十分惱怒,商人卻神色自若地說:「所謂財物,那是遲早要消失的。既然是從他人身上得到的,那就得悉數歸還。與他人共享之財產,非小人所獨有,未敢錄入清單。只有小人累積的功德是誰也搶不走的,那才是真正的個人財產,故僅將此記錄在案,上呈御覽。」
《出曜經‧信品》中提到清淨的信仰、懂得為自己的過失感到慚愧而反省,及維持正確生活的方法,說明了「信」、「慚」、「戒」乃世上最上等財富。經中還說,如勤於施捨,則必然會得到生天福報。我們須遵照佛陀教誨,確信要以「信」、「慚」、「戒」、「施」填入自己的財產清單,並付諸實踐。
《經集》第一百八十二首偈頌也有這樣的名句:「在這世上,信仰是最寶貴的財富;德行深厚便能帶來安樂;真理的味道最美;智慧的生活是最好的人生。」
佛陀體悟到世間無常,因此他比任何人更痛感歲月的流逝。正因為將無常視為真理,因此佛陀常教要直視「諸行無常」,拋棄執著之心,每一瞬間都要盡最大的努力活在當下,並一生貫徹「只有去做,只有盡最大的努力去實踐」。
往者不可追。追悔往事或悲哀嘆息,是愚昧之舉。對於尚未到來的事情,也沒有理由害怕或迴避。過去的讓它過去,未來的迎接它的到來,與此同時,在當下應盡一切努力。若能如此,則人生就不會虛度。以此堅定不移的力量,在今生自利利他,在來世也要利益一切眾生。只要準備好這樣的「財產清單」即可。
要做到此點,先練習隨時保持清醒,並讓自己養成習慣,投身於有價值的事業,習慣累積起來就會成為「業」。如果身體造作的行為、嘴裡說出的言語及心中所想的念頭都是不良善的,那人生也會變得不好。為人不善,則自己與他人皆無法獲得幸福,只能過著充滿悲嘆與後悔的人生。這是佛陀教導的「人生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