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台中訊】台中一中每年都有學生參加國際奧林匹亞競賽,這些學生奪牌是靠天分?還是老師發掘出學生潛力?
指導台中一中學生參加國際競賽的老師分析,「學生有興趣很重要,他們自發性高、求知欲望強,潛力才能同步發揮。」
以今年獲得化學奧林匹亞金牌的葉旭航為例,他參賽前不被看好;指導老師耿瑞星說,葉旭航高三才加入化學培訓,他開二十堂集訓課,高三學生準備學測,葉旭航分身乏術,只來了三次。
教化學的耿瑞星說,任何一科奧林匹亞培訓,高中課程只是門檻,真正加入選訓營隊,課程加深加廣,會接觸大二大三課程,學生若無濃厚興趣和求知欲,老師著急也沒用。
葉旭航這次獲得化學金牌,被視為「黑馬」,他起步晚卻比學弟認真,老師任憑他求知,獲得最突出的成績。
數學銀牌王建詒、物理銀牌陳曉邑說:「想參加比賽是自己的想法。」王建詒國中就發覺自己喜歡實驗課,爭取參加許多科學營隊;陳曉邑是跳級生,喜歡物理實驗。生物老師蕭育聖觀察,被老師認為有天分的孩子未必有佳績,「主動進取,比賽關頭都是黑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