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唐代佛教
文學中的俗曲
唐代是我國文學、宗教的輝煌時期,也是繼承與創新的關鍵年代。特別是佛教文化與文學的表現,突顯出「由雅而俗」的時代轉變特色。在佛教世俗化的過程中,俗曲在佛教宣揚教義的運用上,尤為鮮明。
所謂「俗曲」,一般指的是歷代民間流傳的通俗歌曲。但相對於佛教歌曲而言,則指的是「世俗歌曲」,也就是非佛教的歌曲。唐代民間流行的歌曲眾多,佛教傳頌的歌曲中,固然以屬於佛教本身的梵響佛曲為主,但在佛教入世弘法的過程中,也多有運用俗曲來進行歌頌的。如〈五更轉〉、〈十二時〉、〈百歲篇〉、〈行路難〉……等。其中特別是〈五更轉〉、〈十二時〉,數量眾多,題材多元,內容豐富,流行又廣,且源遠流長,傳頌不絕。尤其一九○○年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的重見天日,大量的唐五代寫卷發現,更證實唐代〈五更轉〉、〈十二時〉等俗曲,不但為釋門佛弟子所傳唱,更是當時佛教文學的重要表現。
一、敦煌佛教
文學中的〈五更轉〉
〈五更轉〉又作〈嘆五更〉,是唐代廣為流行的民間歌曲。〈五更轉〉分五段,每更一段,由「一更」唱到「五更」。每更格調一致,體制或齊言,或雜言。每更也可另加唱輔曲。今敦煌石室所發現的文書中,保存下來的〈五更轉〉,數量繁多,計有四十五件抄本;種類約有十一種;依其體制大可分為七式類。內容大多為釋徒用來宣揚教義,或呈現個人修道體悟的作品。同時也有不少一般民間用來歌詠世俗生活感情題材的俗曲,內容有七夕望夫、閨婦思征夫、勸人讀書……等。
選錄
〈南宗五更轉〉內容主要在宣揚禪宗的修行坐禪,其文如下:
一更長。一更長。如來智慧心中藏。不知自身本是佛。無名障閉自慌忙。了五蘊。體皆亡。滅六讖。不相當。行住坐臥常作意。即知四大是佛堂。
一更長。二更長。有為功德盡無常。世間造作應不久。無為法會體皆亡。入聖位。坐金剛。諸佛國。遍十方。但知十方原貫一。決定得入於佛行。
二更長。三更嚴。坐禪執定苦能甜。不藉諸天甘露蜜。魔軍眷屬出來看。諸佛教。實福田。持齋戒。得生天。生天終歸還墮落。努力回心取涅槃。
三更嚴。四更闌。法身體性本來禪。凡夫不念生分別。輪迴六趣心不安。求佛性。向裡看。了佛意。不覺寒。曠大劫來常不悟。今生作意斷慳貪。
四更闌。五更延。菩提種子坐紅蓮。煩惱泥中常不染。恆將淨土共金顏。佛在世。八十年。般若意。不在言。夜夜朝朝恆念經。當初求覓一言詮。
二、〈五更轉〉的流變
五更計時之法,起於漢代以後。按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書證》中有:
或問:「一夜何故五更,更有所訓?」答曰:「漢魏以來,謂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一云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為節。」
漢魏以來,計時之法,一夜分為「五刻」,或「五鼓」,或「五更」。班固〈西都賦〉也有:
「節以嚴更之署」所以稱者︰假令正月逢寅,斗柄夕則指寅,曉則指午矣。
自寅至午,凡歷五辰。冬夏之月,雖復長短參差,然辰間遼闊,盈不過六縮不至四,進退常在五者之間。更,歷也,經也,故曰五更稱。
由此可知,漢代已有五更之分,且在西都已設有管理五更的機關。《漢書》卷九十六〈西域傳‧罽賓國傳〉裡,有杜欽說大將軍王風的話:「斥侯士百餘人,五分夜擊刁斗自守。」那是西漢末年漢成帝時候的事。
至於用五更分時來歌詠,目前所能見到最早為《樂府詩集》卷三十三所收錄陳‧伏知道〈從軍五更轉〉五首,歌詞為五言四句。其文如下:
一更叼斗鳴,校尉逴連城,遙聞射雕騎,懸憚將軍名。
二更愁未央,高城寒夜長,試將弓學月,聊持劍比霜。
三更夜警新,橫吹獨吟春,強聽梅花落,誤憶柳園人。
四更星漢低,落月與雲齊,依稀北風裡,胡笳雜馬嘶。
五更催送籌,曉色映山頭,城烏初起堞,更人悄下樓。
伏知道之作蓋為文人擬作的軍歌。內容主要為歌唱戍邊的戰士,夜裡擊著刁斗,踏巡烽燧的情景。郭茂倩《樂府詩集》收錄陳‧伏知道〈從軍五更轉〉題下註云:
《樂苑》曰:五更轉商調曲。按:伏知道已有「從軍辭」則〈五更轉〉蓋陳以前曲。
由此可知這種民間歌曲形式至遲在齊、梁間已經產生。而《文中子‧周公篇》:「子遊太樂,聞龍舟、五更轉之曲,瞿然而歸,曰靡靡之樂也。」知隋時其風已不復陳時之壯烈。《唐會要》載唐代太常梨園別教院所教「法曲樂章十二章」中也有「五更轉」樂一章。而民間流傳的〈五更轉〉則有多種格調。宋‧王楙《夜客叢書》中,載錄了伏知道〈從軍五更轉〉,並云:「似此五轉,今教坊以五更演為五曲,為街市唱,乃知有自半夜角詞,吹落梅花,此意久矣。」可見宋代民間亦流傳有五更轉歌調,只是內容風格已有所改變,不復如南北朝時的雄壯激情,也不似唐五代佛教歌曲那樣悟道空靈,而是充滿市民風味的民間歌謠。
宋以後,五更轉歌調仍在繼續流行,且分齊言與雜言二路發展。不過其風格曲調轉變更大。在情歌俚曲彌漫的明代,五更轉的發展,一者繼伏知道〈從軍五更轉〉齊言體之作,如劉基、于謙、王世貞、王應麟……等均有〈從軍五更轉〉五首行世。一者為五更轉俗曲,明清以來〈五更調〉、〈嘆五更〉、〈哭五更〉、〈盼五更〉……等流傳各地,概為俗曲之本色。(上)
──節錄自《普門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