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查劣質米「意外」結果 農糧署稱身體可排出 北縣消保官質疑兩套標準
【本報板橋訊】今年五月下旬傳出農糧署有劣質米流入校園,當時台北縣消保官稽查十家供應學校營養午餐的中央廚房用米,並將其中七件相同來源的食米送驗,上月化驗報告出爐,意外發現每件都含銅,最高量為三點八九四ppm(百萬分之),是油脂含銅標準量零點四ppm的九點七倍。
消保官立即呈報縣長周錫瑋,並同步轉知北縣衛生局口頭詢問衛生署。雖然我國未規定銅為食米檢測項目,但最近食品安全頻頻出問題,食米又是國人最重要的主食,行政院消保會認為茲事體大,昨天密邀北縣消保官、衛生署研商。
衛生署解釋,衛生署所頒「食米重金屬限量標準」僅針對具有累積性、不易排出的汞(零點零五ppm)、鎘(零點四ppm)、鉛(零點二ppm)三項,並不包括銅在內,「世界各國對食米都未規定銅含量」。
農糧署副署長游勝鋒也指出,稻米當中的重金屬含量標準是由衛生署制訂,如果要外銷,則依照該國的標準。目前多數國家都沒有對銅含量設標,原因是一般經由飲食進入人體的銅,都可以順利排出。
不過,北縣消保官認為,既然銅不容易在人體內累積,那為何食用油有銅不得超過零點四ppm的規範?因此將進一步請教專家,再提出「必要建議」。
這起「案外案」起源於五月下旬傳出公糧被掉包、劣質米流入校園當營養午餐事件,當時北縣消保官在衛生局官員陪同下,赴學校中央廚房稽查食米,並依標準作業流程執行採樣,農糧署也自行採樣。
這兩派人馬採樣後,農糧署檢視米外觀、色澤與氣味,並依衛生署規定檢驗汞、鎘、鉛,結果均無異常。
消保官則將取自十家廠商但來源相同的七件樣本,送交台美檢驗公司化驗重金屬項目,結果每件都含銅,其中最高量的是三點八九四p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