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期的最後一天通常沒什麼事情,孩子去學校拿了暑假作業和成績單就可以放學回家了。所以同事在那天幫兒子安排別的活動,讓兒子跟學校請假。沒料到,兒子聽到媽媽的安排之後,大聲抗議,一再強調那是他和同學相處的最後一天,開學以後,重新分班,很難再與同學見面了。 (尤俠/圖)
後來,母子倆溝通多次,兒子同意請假,但是他寫了一封給全班同學的信,希望老師可以在結業典禮後念給同學聽。他在信裡寫:「或許結束一個學期目的,就是要讓我們忘記過去種種不愉快。因此,雖然我知道班上有一些同學不喜歡我,但是,我希望我們都可以忘記那些事情,在新的學期,重新開始我們的友誼。」
同事說,看到兒子寫信,她才知道,原來,兒子一直故作瀟灑
;原來,不管同學跟他好或不好,他心裡都很珍惜跟同學同班的緣分。只是,他一直用不在乎掩藏他的真心,用灑脫來遮蓋他的傷口。在他的心中,他其實很希望班上每個人都喜歡他,很希望跟每個人都能和平相處。
我想,這應該也是每一個孩子心中的願望。
但是,對孩子來說,他們通常不太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因此,在相處過程中,偶爾有小口角或小爭執發生時,他們只會去指責對方的錯誤。有些孩子在爭吵過後,很快就能重修舊好;但是有些孩子卻會把點點滴滴的不愉快放在心裡,累積成負面能量;也有些孩子會在事後反省自己,覺得是自己錯誤,卻沒有勇氣或不知道如何道歉;還有一些孩子明明很想和同學恢復過去的情誼,卻不知道該怎麼做。
這時候,父母可以憑著自己的社會經驗,提供一些方法給孩子參考。但是要小心,父母不應過分介入孩子的社交活動。例如,代替孩子道歉、代替孩子邀請同學來家裡玩、代替孩子去送禮物等,這些都不是好的作法。父母能做的是,告訴孩子可以怎麼做、怎麼說,然後,讓孩子自己選擇他願意去做的方法,並自己完成。
我很欣賞同事的孩子最後選擇用寫信的方式說出心裡的話,並主動釋出善意。但是,那封信也提醒了所有的家長,當我們在詢問孩子的學校生活時,還要更細心、更敏感的去觀察、體會孩子心裡的感受及變化,才能真的為孩子提供即時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