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近年來晚婚風氣很盛,加上婦女職場家庭兩頭忙,壓力很大,早產情況嚴重,身兼作家和主持人吳淡如懷孕二十九周生下一女,早產又成關心話題。
小兒科醫師李威德表示,懷孕三十七周以前的分娩稱為早產,發生率約佔所有懷孕的百分之五十,但卻佔新生兒死亡的百分之八十。懷孕週數愈少的早產兒會面臨愈多的問題。每個位早產兒的父母都希望嬰兒能夠健康的長大,最擔心嬰兒長大後有什麼後遺症。這些後遺症是否發生,除了早產因素外,其他則跟照顧方式有關。完美的照顧,是降低後遺症發生的最重要因素。!李醫師表示,懷孕三十七周以前分娩稱早產,發生率約占所有懷孕的百分之五十,但卻占新生兒死亡百分之八十。懷孕周數愈少,早產兒面臨問題愈多。
李威德說,寶寶離開保溫箱後,若進食正常,生命現象穩定,體重繼續上升至二千公克以上,就可以出院。出院後要追蹤,定期複診。寶寶要喝什麼?母乳對早產兒最好,無法哺餵母乳時,可使用早產兒奶粉或奶水。更重要是預防感染,早產兒免疫力較足月兒低,故在周歲內,較足月兒容易感染疾病。
預防感染的方法有很多,如接觸寶寶之前一定要洗手;六個月大前奶瓶奶嘴應煮沸消毒;避免帶寶寶至公共場所;感冒患者,勿與寶寶接觸,必要時要戴口罩並加強洗手;限制訪客;家屬禁止在室內抽菸;盡量避免接觸太多其他小孩。
李威德強調,早產兒預防接種,除卡介苗要在體重達二千五百公克以上、B型肝炎疫苗要在二千二百公克以上才能接種,如無重大的疾病,其他可依出生實際年齡,和足月兒接種相同劑量的預防針。
早產兒視網膜檢查,應追蹤至眼底發育完全成熟,或視網膜病變已經完全消失。出生體重小於一千五百公克的早產兒於矯正年齡(由預產期當天開始算的年齡)六個月及一歲時,可以安排視力檢查。早產兒在矯正年齡三、四個月或體重五公斤時,需要做聽力檢查,並定期追蹤。
李威德表示,評估生長發育需持續到矯正年齡二歲左右。在矯正年齡達到六個月大的時候,需評估粗動作、精細動作、語言發展、認知發展,根據測試結果算出各項的發展年齡,與矯正年齡對照,若有明顯的遲緩,需要儘早開始復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