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節到了,「國家未來主人翁」的教養問題又浮上檯面。
台灣每四對新婚夫婦中,就有一位外籍配偶,生下跨國婚姻的「新台灣之子」,因為父母語言和生活習慣差異,學習過程比較辛苦。而從婦女遭婚姻暴力數字推估,約有五萬兒童是生活在家暴的陰影下,值得關切。
交不出代收代辦費和營養午餐費的經濟弱勢學童,超過十萬名,倘若孩子視上學為畏途,未來的人生希望要往何處尋?
地區弱勢也會造成兒童學習障礙。據統計,全台灣有五百三十五所偏遠國小因學生人數不足而遭裁併,小朋友被迫轉學,必須長途通學或寄宿。位於新竹尖石鄉深山的司馬庫斯,民國六十年開始供應電力之前,被報導文學作家稱為「黑色部落」。十年前開路通車,孩子到市區上課搭車至少四小時,到最近的新光部落小學也要兩小時,走路更是去掉大半天。
為了方便求學,司馬庫斯的孩子從前必須離家住校,不僅父母不捨,小朋友也不習慣。年齡太小的學童還不會自己打理個人起居,連衛生都成問題。三年前,司馬庫斯分校試辦,十五個孩子終於可以在家鄉上學,竹籬教室寒風刺骨,卻是溫暖的原住民母語搖籃。但兩位老師異動頻頻,常未滿一年就請調,年年送舊迎新,如何維持學習品質?黑色部落大放光明,猶有改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