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資缺乏年代,「吃菜尾」是一種享受。曾幾何時包剩菜被認為不體面,「吃菜尾」被認為不衛生。風水輪流轉,經濟不景氣,近來吃菜尾又趨熱門。
今天所指「菜頭菜尾」並非剩菜,而是蔬果的「枝枝節節」。不知誰規定,炒芹菜一定要把葉子摘除。古早社會,勤儉的母親,把芹菜葉摘下洗淨,和上麵粉,或煎或炸,就成了孩子的點心。芹菜葉有一股清香,一點兒苦澀,是怕胖減肥降血壓的蔬食,「一鍋煮」時燙一下,非常爽口,切記不能久煮。
蘿蔔頭上的綠莖葉,閩南語叫「菜頭杖」,一般人也都丟棄,其實有一道菜叫「蘿蔔嬰」,是用「嫩菜頭杖」(長不大的蘿蔔)加點鹽,捏一捏去苦澀,切細,加麻油、醬油膏拌一拌,就是一道下飯菜,如果不喜生食,也可用油小炒。其實大頭菜、紅蘿蔔的頭也可比照。
蘿蔔皮、西瓜皮也是可口小菜,蘿蔔皮削稍厚,用鹽略醃,過水捏乾,加麻油、醬油拌一下,喜辣可加點辣椒,喜酸可加點醋,也可用味噌或豆豉醬一醬,味道更香,但要注意不要太鹹。西瓜皮則取綠紅之間青色部分,做法相同。西瓜皮切絲炒肉絲或素料,吃起來清爽。
南瓜囊很多人也是丟棄,其實有點「暴殄天物」,南瓜囊、南瓜子一起煮,吃起來有益攝護腺保養。
景氣不振,賺錢不易,能省則省,「菜頭菜尾」變小菜,不無小補,還可為餐桌加風味,何樂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