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中國應用語言學會會長、原國家語委副主任陳章太透露,聯合國已經決定,從二○○八年開始,將以中國大陸所使用的「簡體漢字」,做為中文字的唯一標準,取消現行「繁簡並行」的方式;此一舉措,各界反應熱烈。
我教育部強調,國內教育仍將以繁體字(正體字)教育為主。目前教育部所公布的標準字體,也還不接受中國大陸簡體字,可見的未來,官方文書也仍然會使用繁體字。不過,教育部也不排除若民意所趨,要求改變的話,將再審慎評估。
香港學者指出,簡體字方便快捷,但會阻礙文化的推動,文字簡化不可「一刀切」。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宗靜航表示,繁簡體字的利弊爭議由來已久,隨著香港與中國大陸接觸漸多,不少店舖、廣告牌都使用簡體字,市民使用簡體字日漸普及。他說,現在仍有不少古典書籍仍未有簡體字版,他擔心簡體字若成單一標準,將使中國文化研究出現斷層。
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副教授吳東英表示,語言文字總是不斷演變,並趨向愈來愈簡單抽象,但文字過於簡化可能造成語意混淆,例如「頭髮」和「發財」,簡體字將「髮、發」簡化為同一個字,抹煞了不同的含義。
不過,中國著名的語言學家,現年一百歲的周有光表示,目前聯合國正在準備對所有文件進行簡體字化作業,他說,「如果用了簡化字,這就證明簡化的方向是對的,是得到全世界多數人同意的。」
周有光認為,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愈來愈大,世界各國學中文的人逐漸增多,「在這種情況下,簡化字慢慢會變成中文唯一的標準。」而現在使用繁體字的台港地區,總有一天也會「以簡代繁」。
周有光說,現在台灣是反對簡體字最主要的阻力,香港人無法接受簡體字,一定程度上是受了台灣的影響;而台灣反對簡體字,則是把文字改革和政治問題掛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