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醫學生需要大體老師貢獻自己,做為解剖學習。有鑑於此,台北醫學大學昨天舉辦大體老師追思會,其中年齡最小的捐贈者不到一歲。但台北醫學大學表示,未來擬停止例行大體解剖課程,改以病理解剖取代。
台北醫學大學昨天舉辦教學解剖英靈追思紀念會,感謝十二位大體捐贈者,捐出自己身體,讓醫學生探索人體構造的奧妙,更藉由無私大愛,讓學生在學得知識同時,學會愛人與感謝。追思會之後,大體將正式啟用,供解剖之用。
雖然如此,但北醫大的大體老師追思會恐將成為絕響。北醫大校長許重義指出,未來擬停止例行大體解剖課程,改以病理解剖取代,解剖課程從必修課程改為選修課程,至於人體結構的學習,則以影像學代替。
許重義認為,醫學生在醫院照顧病患,病患因疾病往生後,醫學生在進入解剖室,針對特殊疾病,進行病理解剖,例如肺癌病患,進行肺部病理切片,可能較大體解剖更有意義。
十二位大體捐贈者,其中年齡最小者是不到一歲的盧昱書,年齡最大的則是八十八歲的陳天儀,還有正值青壯年的周建良、廖昭碩與洪喜美。
而曾扮演西遊記中豬八戒一角的藝人王德志,也在往生後遺愛人間,是最佳典範。透過追思會,大體老師以「身教」教育醫學生,並讓其尊重生命價值。
傅何五妹出生於民國九年,她出生於富裕家庭,當時鄉下女性生產猶如闖鬼門關,她投身助產士工作,一心只想救人。八十四歲那年過世,發願捐出大體,希望可讓醫學生學到未來行醫必備知識。
但對於北醫大解剖學習的方向,校內有不同意見,學生也多反對。
一名老師指出,親手動刀與影像學畢竟不同,大體解剖不僅可讓學生習得人體解構,同時學會人文關懷,這是無可取代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