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長廊】十二銅人軼聞

薛吉辰 |2009.03.30
873觀看次
字級

銅人就是銅鑄之人,青銅古稱金,銅人也叫金人;「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史記》),銅人空心像鍾,因稱鍾鐻;「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見於臨洮,故銷兵器,鑄而象之」(《漢書》),銅人的原形是夷狄人,又稱「金狄」、「銅狄」;「大發銅鑄作銅人二,號曰翁仲」(《魏略》),翁仲就是銅鑄的人像。

銅人古時多安置在宮廟間,上有銘文。《史記》載有銅人十二置廷宮中,正背均有銘文。《孔子家語.觀周》稱后稷廟右階前有金人,背有銘文。《三輔故事》載漢武帝建造金銅仙人,矗立在神明台上。

古籍中記載的最高大的銅人是漢武帝為求長生不老建造的捧露盤銅人,「高二十丈,大十圍」(《三輔故事》)。

 魏明帝景初元年,銅人被拆離漢宮,運往洛陽,「帝徙盤,盤拆,聲聞數十里,金狄或泣,因留霸城」(《漢晉春秋》)。

 唐代詩人李賀有感於此,遂作《金銅仙人辭漢歌》:「茂陵劉郎秋風客,夜聞馬嘶曉無跡……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詩人借金銅仙人辭漢的史事,抒發了興亡之感、家國之痛和身世之悲。

 《三國演義》的第一百零五回:「武侯預伏錦囊計,魏主拆取承露盤」中,對這段歷史也有描述。

史上最有名的銅人當推秦始皇下令鑄造的十二銅人。

秦始皇二十六年(西元前二二一),有十二個「大人」出現在甘肅臨洮。這些大人「長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史記.秦始皇本紀》)。

第二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因此視這十二個巨人為祥瑞,於是「銷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漢書‧五行志》)。

秦始皇下令收集全國的兵器,集中到咸陽銷毀,並用這些青銅鑄造了十二個「重各千石」的銅人,立阿房殿前,用來威示四方。漢代文學家賈誼在《過秦論》中是這樣描述的:「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銅人的造型應該是狄人相貌,穿狄服。銅人呈坐姿,正背均有銘文,「莽夢長樂宮銅人五枚起立」(《漢書.王莽傳》),可作證明。

銅人的重量和高度說法不一,重量主要有「重各千石」(《史記》)、「各重三十四萬斤」(《三輔舊事》)等;高度主要有「高三丈」(《三輔黃圖校注》)、「有大人長五丈酘酘鑄而象之」(《漢書》)之記述。

秦亡,阿房宮毀於兵火,金人埋進廢墟。西漢初創,金人被運至京城長安長樂宮大夏殿。新朝代漢,王莽夢到金人以為不祥,將金人胸前「皇帝初兼天下」銘文鑿去。

漢末董卓專權,「又壞五銖錢,更鑄小錢,悉收洛陽及長安銅人、鍾虛、飛廉、銅馬之屬,以充鑄焉」(《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鑒》等正史也均有董卓毀銅人鑄成銅錢的記載,十二銅人被毀應該是可信的。

《魏志‧董卓傳》上則另有一種說法,「棰破銅人十及鍾鐻以鑄小錢」,董卓銷毀了十個金人後鑄成小錢,剩餘的兩個被移至長安城清門裡。至於銅人以後的命運,說法不一,古籍中多認為銅人毀於前秦苻堅之手。

提到銅人,不能不說「明正統銅人」,即明正統仿宋天聖針灸銅人,這是現存最早的針灸銅人。《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明英宗序:

宋天聖中,創作《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三卷,刻諸石,複範銅肖人,分布腧穴於周身,畫焉竅焉。脈絡條貫,纖悉明備,考經案圖,甚便來學。其亦心前聖之心,以仁夫生民者矣。於今四百餘年,石刻漫滅而不完,銅像昏暗而難辨。朕重民命之所資,念良制之當繼,萬命礱石範銅,仿前重作,加精致焉,建諸醫官,式廣教詔。

明正統八年,距宋天聖銅人鑄製已有四百一十六年,銅人上的穴位文字因腐蝕生銹而無法辨認,為恢復宋天聖銅人的原貌,明英宗下令仿製一具新銅人,這就是明正統銅人。

銅像男子高一七五‧五公分,立於長方體底座上,兩臂自然下垂、手心向前,十指舒展、袒露上身,赤足。面相豐滿,肌體圓潤、胸肩寬厚、兩目平視、神態端詳酘酘透著儒雅睿智的氣質。

明正統銅人鑄成後一直藏於明、清太醫院署的藥王廟內。明末李自成起義,「京師官署,悉遭寇擾,太醫院之銅人像亦被毀傷頭部」(《太醫院針灸銅像沿革考略》)。

清初順治年間銅人被重新修好,但在八國聯軍侵占北京時,被俄軍掠走。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