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村,無國界組織已經不再是一種充滿理想的慈善志業,除了早已家喻戶曉的無國界醫師組織(Doctors Without Borders)、無國界教師組織(Teachers Without Borders)、無國界佛教組織(Buddhism Without Borders)等等,無國界勞工組織(Workers Without Borders)也隨著國與國之間流動的勞工激增應運而生。
以美國為例,目前非法移民數以千百萬計,不管遣反或轉入地下,勞民傷財又不符合經濟效益,因為這些非法勞工雖然對經濟作出貢獻,但他們不只受雇主不人道的對待,又不能享有應有的權益。如果任何地區勞工短缺,這些流動工作者就如候鳥般逐水草而居,不管是不是母國(home countries),全世界同蒙其利。
假設世界各國都成立一個類似「跨國工會」(transnational union)的勞工組織網(network of workers' organizations),移民就可以在任何國家合法工作,並可無限期居留,條件是他們要承諾舉發違反勞基法的雇主,否則就取消工作簽證。這套計畫或可稱之為「跨國勞工國籍」(Transnational Labor Citizenship),唯有如此才能解決當今貿易自由化,商品已可自由流通,人力卻無法自由流動的困境。
歐盟成員國之間的勞工流動足為借鏡,當歐盟2004年東擴納入東歐8國時,西歐各國擔心從波蘭等國湧入的勞工會搶走當地人的工作。實則據經濟學家分析,這些無國界勞工並未對本國勞工的薪水或工作機會造成負面影響,反而截長補短,有助於整體經濟的發展。同理,兩岸簽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國內也應以正面態度回應。
eco-barons 環保大亨
曾贏得普立茲獎的作家愛德華‧修姆(Edward Humes)在新著Eco-Barons: The Dreamers, Schemers and Millionaires Who Are Saving Our Planet(環保大亨:拯救我們地球的夢想家、權謀家及百萬富豪)中,稱出錢出力從事環保工作的超級富豪為「環保大亨」。靈感可能得自19世紀的robber baron(強盜資本家),意指利用政府影響力以非法或不道德手段開發天然資源,並以低工資剝削勞工賺進大筆財富的商人,主要指洛克斐勒(JD Rockefeller)、摩根(JP Morgan)和卡內基(Andrew Carnegie)等「特別成功的」資本家。無可否認的,億萬富豪由於有私人飛機、車隊和豪宅,他們所留下的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s)也遠比一般市井小民多。
以美國為例,當政府因財政破產或對環保議題漠不關心而限縮捍衛環境的角色時,一些有遠見的富豪除了企業綠化(green business),也利用他們的財富、能力、名聲和對法律及科學的見識,大力促使政府和全世界往新的方向走。
其中最知名的企業家首推創立Esprit品牌的湯普金斯(Doug Tompkins),他一向熱愛戶外冒險,在擔任Esprit創辦人時,就經常到南美洲叢林冒險,一去數月。因此當他覺得在企業界賺夠了時,就全身而退,並開始砸數以億計的美元一英畝一英畝買下智利瀕臨危險的原始林地(virgin forests)。他和寫下服飾店綠色傳奇的妻子克莉絲汀‧德韋特(Kristine DeWitt)、巴塔哥尼亞(Patagonia)前執行長同心協力,化解智利政府和媒體的疑慮,在智利雨林中心創立一個自然保育區(nature sanctuary)。今天,湯普金斯夫婦在智利和阿根廷普瑪林公園(Pumalin Park)私人自然保育區擁有兩百萬英畝地,他們日後並打算歸還智利。這些百萬富豪的作為值得國內企業家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