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在香港電影與連續劇中常發現壁球的身影,在一般人的觀念裡:打壁球是「貴族」的運動,其實這項運動源自於監獄。
壁球起源於英國,當時倫敦艦隊監獄中的貴族囚犯無法從事繁重勞動,無聊時對牆拍擊小球作為娛樂,球擊到牆壁上會發出「Squash」的聲音,這也成為壁球名稱由來。
一八二○年,英國一所名為哈羅中學的貴族學校,為了增加學生的運動空間,於是在操場上堆砌圍牆,讓學生對著牆壁打網球,成為世界第一座壁球場。
既然源自於貴族,當然首重紳士風度及精神。首先,擊球時的動作盡量小一點,以免在狹小的空間中誤傷對手;擊球後也要盡量留給對手清楚的視野,以便看到球的方向,並且留給對手合理的擊球空間及前進路線。如果出現妨礙或干擾對方擊球的行為,裁判將判定對手得分。
在壁球室內還要遵守操守及球場禮儀,不得吸菸、進食,或做出言語及行動上的冒犯行為,不能將汗水擦拭在牆壁上,滴在地板上的汗水也要馬上擦乾,以免造成打滑危險。
壁球靠著過去大英國協「日不落帝國」的推波助瀾,推展至世界各地,過去隸屬於英國的殖民地國家,都是壁球運動較發達的地區,亞洲則以馬來西亞、巴基斯坦、香港等地較為興盛。
國際壁球聯盟(IRF)於一九七九年由十三個國家共同成立,在努力推廣發展下,八○年代早期在五大洲就超過八十個國家參與壁球活動。
國際壁球聯盟於一九八○年舉辦第一次壁球大賽,且於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得到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IOC)認可,成為史上獲得認可最年輕的運動。今年高雄世界運動會也將壁球列為正式比賽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