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小談】姓氏起源

騶牙 |2009.03.05
1038觀看次
字級

中華民族慎終追遠的精神,可說無有他國出其右,而且對聯姻所成的親緣關係,也樂此不疲的重視。此由各姓氏祖譜的編輯、各姓宗祠的建立可見一斑。本專欄即日起每周四刊出。--編按

中華民族的姓氏發展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當時人們以「姓」來區分是否同血緣(同母所生),因此姓都從「女」旁,如黃帝姓姬,治水的禹姓姒。三黃五帝時開始出現同姓異氏,一姓多氏。

氏,用以表示男性的社會地位、所屬地域或技能。例如,炎帝姓姜,遷居烈山以「烈山」為氏,炎帝發明耕作又稱「神農氏」。

也有氏族以圖騰為姓氏,傳說夏祖女志夢見流星化為神珠薏苡,吞而生禹,故以薏苡為圖騰,「苡」字演化為「姒」姓。周之始祖母姜嫄因踏過熊的足跡而生稷,圖騰為熊,稱「姬」姓。

周初共建立七十一個諸侯國,春秋時發展為一百四十個國家,姓氏演變如雨後春筍,有的諸侯以國名為姓氏,如程、房、杜、戈、雷、宋、鄭、吳、秦等。

有以邑名、居住地等為姓氏的,如齊國公族大夫分別住在東郭、南郭、西郭、北郭,這四郭便成了姓氏。

有以先人的字或名為姓氏的,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開,其後代姓林。以排行為姓氏,如春秋魯國有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

有以謚號為氏,如莊氏原為楚莊王之後,康氏原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後。以官職為姓氏如司徒、司馬、司空。以技藝為姓氏如卜、陶、甄、屠等。

到了戰國時期,宗法、等級制度崩壞,姓氏不再是貴族的專利,平民也開始由無姓到有姓。到了西漢時姓氏才正式合一,通稱為姓。

秦漢以後,少數民族陸續與中華文化融合,產生新的姓。如鮮卑慕容氏、拓跋氏、宇文氏,匈奴呼衍氏,遼東完顏氏……另有西域多國和南詔國(雲南)以舊國為姓,如康、安、曹、石、米、史等。

滿清時期董鄂氏改董氏;滿文阿古占為雷之意,改雷姓。倭赫為石頭之意,改石姓。

另有因賜姓、避諱而改姓。如南朝隆武帝把國姓「朱」賜給鄭成功。漢文帝名劉恒,恒氏因而改為常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