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羅馬天主教會最近重新推廣已經退流行近五十年的「贖罪」觀念。贖罪制度的復活,被視為羅馬天主教會中保守勢力再度興起。
贖罪的理論來自天主教會認為耶穌的犧牲與歷代封聖之人的善行都是功德,存在「功德庫」中,可以撥出來施予有罪的信徒,全部或部分減免其刑罰。
到了中世紀晚期,神職人員開始濫用贖罪制度,甚至販售贖罪券,十六世紀馬丁路德發起的宗教改革,即是對腐敗贖罪制度的反省。羅馬天主教會在一五六七年禁止交易贖罪券,但罪人若透過慈善捐贈合併其他善行,仍可取得贖罪機會。此外,罪人一天只能享有一次全免贖罪的機會。
贖罪傳統到了一九六五年第二次梵蒂岡會議結束後,逐漸與教會脫勾。最近數月來,全世界羅馬天主教會各教區開始提供信徒贖罪的機會,也就是死後能減輕或免於懲罰的精神福利,教會此舉也提醒信徒教會有能力消滅罪惡。前教宗若望保祿曾經在二○○○年授權各教區主教提供信徒贖罪機會,但直到本篤十六世接任教宗繼任後,才開始廣為推動此一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