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新生兒夜間哭鬧常讓父母頭痛不已,小兒科醫師指出,這有可能是腸絞痛的症狀,父母親不應忽略。另外,家中嬰兒若時常哭鬧抓臉,臉部還會脫皮紅腫,家長要小心孩子是否罹患「脂漏性皮膚炎」,要馬上就醫,以免小朋友臉上留下疤痕。
奇美醫學中心小兒科醫師蔡友謙表示,腸絞痛常發生在年齡約二至三個月新生兒身上,一般是由於腸神經對牛奶蛋白的過敏反應引起,只要改用水解蛋白、無乳糖奶粉或服藥就可改善。
寶寶的不舒服可能在受到照顧者安撫時稍微舒緩,若盡力安撫後,還是哭鬧不停就要考慮帶到醫院檢查,也可把寶寶的哭聲以錄音或錄影的方式錄下,供醫師參考。
脂漏性皮膚炎不可拖
署立嘉義醫院小兒科醫師吳姿瑢表示,脂漏性皮膚炎最明顯病徵就是脫皮,皮膚會有屑屑掉下來,接下來就是紅腫,雖然會自己好,但不去理它,容易引起嬰兒抓臉破皮流血感染病菌,她建議家長要馬上帶小孩就醫,只要擦藥膏症狀就能逐漸消除。
吳姿瑢指出,小孩子頭皮卡太多油脂也算是「脂漏性皮膚炎」,家長千萬不可直接把油層摳下來,正確的步驟是用嬰兒油把卡在皮膚上的油脂泡軟,再輕輕的用水清洗,不能用肥皂洗,肥皂的成分會刺激皮膚,讓病情無法好轉;小孩滿周歲後,發生「脂漏性皮膚炎」的機會就很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