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趁年假整理學校辦公室及家裡頭兩地的書,實在是一樁大工程!家裡頭客廳有一大排貼牆書架,我把架上的書一樏一樏拿下來。手一摸,很多書皮都發黏了,還有褐色線條,大概是發霉吧。這也難怪,這些書都是精裝書,一本一本緊靠著彼此,夾在書架中不透氣。書皮上有人手觸摸過的汗跡,久久就發霉了。
家裡有一間房的光線特多,我把那些精裝書搬到房中書桌上,首先用微潮的抹布擦拭過,然後一本一本攤開立著,接受陽光消毒。一天之後我再來換一批,幾天下來終於把整個書架的書全清理了一遍。每本書再回到書架上,書皮摸起來都是光滑的,再沒有黏澀之感。
書清理了,書架也要擦拭。我把騰空了的書架逐格逐層擦乾淨,抹布變黑了好幾回。我們的書架是當年請木工廠訂做的,外表都是貼橡木皮,兩片立板是真正橡木原木。這麼一說,內行的讀者可能知道這批書架是多久以前做的吧?台灣的家具市場趕流行,有一陣子流行橡木家具,原木都得從美國運來。有一回我去美國東部,碰見一位破產改行的美國佬,他聽我介紹來自台灣,語氣憤憤不平地說他本來有一間木材家具廠,專門生產橡木家具,可是後來不敵台灣銷美的橡木家具,只有關門歇業一途!他覺得最荒繆的事,莫過於他們那裡才是橡木的原產地,伐木商砍了樹,板材銷到台灣,做成家具再回銷美國,竟然比他在當地製造的還便宜!
幾年下來書增加了,想再找當年的木工為我們做一批同規格的書架。可是,當我再打電話給那位當年幫我做書架的老闆,是他父親接的電話,起先語氣謹慎懷疑地問我是誰。聽我說了原委,他釋然又感慨地說:「我兒子早就不做家具了,現在去大陸做工了!」
我去家具店找書架,幾乎所有擺出來展示的都是有玻璃門的那種,而且四框還有雕樑畫棟圖案裝飾。算一算,內容量裝不下幾本書。我對老闆笑說:「這些書櫃都是董事長買的吧?董事長買了書是做裝飾,其實是不看書的。」的確,有門的書櫃把書悶在裡面,發霉長蟲更快。不看書,可能也就不在乎了。
書增加了,不是僅買書架就能解決,還是要一番取捨。有好些書我堆在一旁,預備載去資源回收場變賣,也許賺幾十塊錢。資源回收場再變賣一手,最後打成紙漿。想當年作家辛苦寫作、出版社編輯邀稿集稿、編排、美工設計封面、印刷、行銷,到了我們手裡,再過幾年,竟然變成廢紙。假設我是作者,情何以堪?
以前我有一段時間在報紙副刊寫書評專欄,那時不少出版社每出一批新書便全部寄下。這些書實在印刷都很漂亮,無奈我的書架沒有空位,我家沒有空間了,只好讓位,只好走進資源回收場。老婆問我:「這些都不要啦?」我搖頭。有些書當初我從郵差手裡接到時,開封掀了幾頁,就搖過頭了。實在看不出為何會出版這樣一本書呢?
很多要扔棄變賣的書是期刊雜誌。「你要害一個人,就讓他去辦雜誌」。這麼多報紙、雜誌、同仁志,雖說是「今日的新聞是明日的歷史」,誰敢保證呢?比較肯定的也許是「今日的雜誌是明日的紙漿」。不少「人民團體」都喜歡辦份刊物,煞有介事的安排了主編和編輯。編出來的刊物也很精美,問題是:「誰看呢?」有一回,我在一個「人民團體」的會議裡率直發問究竟每一期雜誌出刊有誰從頭到尾瀏覽過?每期「讀者文摘」至少還從第一頁翻到最後一頁,這份刊物呢?而我們的組織為了維繫這份刊物,每年必須費心張羅財源,甚至得向政府機關低聲下氣要錢。我形容我們的團體是被這份刊物綁架,失去了發言的自由,喪失了獨立性。我講的話激怒了一些人、刺傷了一些人,尤其是那份刊物的現任主編。但我仍然認為這是實情、是真話,不是瞧不瞧得起人的問題。也許可以講得更婉轉,重點還是要問:「我們需要出版這樣一份沒有人會看的刊物嗎?」有了書就需要書架存放它們,如果盡是沒人看的書,書架也是多餘的東西了,美國東岸的老橡樹也不用砍伐。
我們家裡書架頂端擺著一幅框好的書法,大書「書有未曾經我讀」,這是一位長輩友人寫給我的。我自覺意義深遠:誰能誇耀自己盡讀天下書刊呢?你的書架上書多嗎?天外有天,書外有書。現代人應該沒有人再想建立家庭圖書館了吧?因為書實在太多太多了!據說這幾年台灣的新書一出版,送到書店上架,如果三兩星期賣得不好,馬上下架退書。書店也有苦衷,空間有限,擺不下排山倒海而來的新書,銷路不好就得讓位,這與開餐館只能測試半年的意思是一樣的。那些下架退貨的新書不進資源回收場,而是直接進了紙廠打碎,因為出版社的倉庫容量也有限,倉庫地皮的價格可能比堆放著發黃的書還值錢。
這幾年我比較少去逛書店了,買書都在網上進行,亞馬遜就是我常去買英文書刊的網站。這當然產生了排擠效應:上網就不再去實體書店、買英文書就少買中文書。有一次一位台灣出版家聽我談起上「亞馬遜」買書的經驗,他感慨的說:「還是要支持一下本地作家和本地書店。」但這也是一個魚與熊掌的兩難:預算和時間都有限的現代人,怎麼還會光顧台北重慶南路書店呢?何況在亞馬遜,你也可以掀書頁了,允許你試閱幾頁樣本,和過去逛書店沒兩樣。
我得承認逛實體書店和網上漫遊亞馬遜畢竟小有差異!近年我曾兩度親身造訪美國的大型連鎖書店 Barnes & Noble ,現場的震憾感,那規模可遠勝咱們的「金石堂」與「誠品」。我買了兩本書到櫃檯結帳,店員問我可有貴賓卡?我搖頭,反問他辦這張卡有啥好處?他說辦卡是要付費的,以後來店裡買書可以打折。我接著問:如果去你們網路書店有折扣嗎?令人大驚的消息是「沒有!」僅限於身臨實境買書才有折扣!我自然就沒有辦卡了。這不但是因為一年沒有幾次機會赴美國,也是因為每回出國,在異鄉旅館打電話向母親與老婆報平安時,兩個女人不約而同的叮嚀都是:
「不要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