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一個,通常在每年的二月四日或五日。古人把立春當做一年之始,有揭開春天序幕的意思,表示萬物復甦,大地回春。

不過立春時節的天氣多變化,要特別小心不要著涼了。有句俗話「春天後母面」,就是形容早春天氣陰晴不定、冷暖無常,就像繼母的臉色喜怒無常。
我國自古以農立國,立春對農業有很大的意義,因為春季天氣回暖,是耕作的時節,人們都以喜悅的心情,迎接立春的到來。此時台灣中南部第一期水稻已開始插秧,北部地區則是休耕或是剛播種的情況,而農民會依據立春日的天氣好壞,來預測全年的收成狀況。有句俗諺說:「立春天氣晴,百物好收成。」意思是指,如果立春那天是晴天,這年就會豐收;如果下雨,作物就會歉收了。
漁業方面,漁民在基隆和彰化外海,都可以捕獲豐富的黑鯧魚和白帶魚,這是這個時節的重點漁獲。
立春時節有很多民俗活動。從周朝開始,朝廷每到立春之日,都會舉行祀春的儀式,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皇帝還會在這天下詔令,鼓勵農民生產。後來,祀春儀式在民間逐漸變成「迎春禮」、「打春牛」、「摸春牛」等節慶活動。
農曆正月十五日的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或是小過年,是春節最後的高潮活動,家家戶戶會準備豐盛的菜餚祭拜祖先與神明,許多寺廟還會舉辦有趣的「猜燈謎」活動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