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很重要,尤其是人的第一語言。如果你是中國人,而且在中國長大。那麼你最初學會的是中國話。中國話便是你的第一語言。
如果你上了學校或長大後才學英語,那麼英語便是你的第二語言。你學會了第二語言,你的視野會擴大,知識會增廣。但第二語言對你而言只是語言。而第一語言對你而言不只是語言,它還代表你的智能的開發程度。如果你讀、聽、寫、說,想中國話,達到某一個水準,那表示你的智能也高到某一個水準了。因為你的智能是透過你的第一語言的學習而增進的。大部分的「智」(understanding)是以語言為載體而進入你的腦子,打開你的理解而啟發了你的智能的。一個第一語言都說不好,或說不清楚的人,必是智能不高的人。一個智能有相當程度者必能言而盡意,語而正確(accurate),寫而通順,聽而會意無誤。
因此一個人的第一語言能力,幾乎可以代表一個人的智性程度。如果他後來學習第二語言,這第二語言對他而言只是「語言」而已,其所能學成的程度通常不易超越第一語言的能力。其原因在第一語言未能開啟他的智能到相當程度,他的頭腦即不能用來理解第二語言到更高的程度。除非他後來用力學第二語言而開啟了先前未開啟的智能。這時第二語言即變成他的第一語言了。但這樣的情形,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多見的。
我們的社會,在某一時段曾有人喊口號要「與世界接軌」而鼓勵學英語。學英語原是好事,但英語對中國人而言是陌生的語言。熟悉的中國話如果都說得結結巴巴,或語式錯亂,詞彙謬誤,其頭腦用來學英語真是事倍而功半。很多人以為學會說幾句洋腔很時髦。這實是誤人子弟。
也就是說第一語言代表「人」的程度,第二語言只代表那人的第二語言程度。
筆者曾有幸結識了許多生於國難時代的朋友,未有方便接受高等教育,當然也未有機會學習外語。但他們由於勤於讀書,到了五、六十歲時也有相當的漢語文造詣。和他們說話,即使談到了英語文學、社會等等,他們也能很快地領悟個中玄妙。他們是靠第一語言開啟了智能的人,雖然與第二語言無緣,但「通」了漢語文之後,觸類旁通,其理解力比說洋涇濱英語者高出甚多。說洋涇濱英語者其所以停留在這階段乃因無足夠的智能知道那程度的英語是不濟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