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場讀書會實務研討會中,成員們針對參與討論的經驗提出探討:
「讀書會的討論需要得出一個結論嗎?」
「不用吧,又不是開會!」
「這樣會不會變成各說各話?」
「也有可能。但是,如果彼此都願意先聆聽他人的看法,再據以回應或延伸出更新的觀點,應該不會產生各說各話的現象吧。」
「也就是彼此之間都有聯結的關係,一個鉤一個持續發展下去。」
「討論過程能夠如此進行真是太棒了!問題是:有時遇到彼此意見不同,談著談著氣氛漸漸緊張,甚至有要吵架的味道出現,怎麼辦?」
「討論不就是要引發不同看法出現,相互激盪才精采啊,怎麼會演變成對立、爭辯,甚至不歡而散呢?」
的確,討論的前提就是「允許不同」,歡迎各種角度與深度的觀點相互交流。但是,在實際的討論過程中,人人呈現「主觀」的意見,卻又看不到自己主觀的侷限,以為自己是客觀的,而且是「正確」的,以致於一旦遇到與自己看法很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見時,就會不自覺的防衛自己的「正確」,尤其是感到被挑戰時,自然會有不舒服、生氣、難過等負面情緒出現。
其實對方只是對我們的「觀點」有意見,可是我們卻誤以為他對我這個「人」在做批評,因此,就會起而為自己辯護,如此一來一往就很容易演變成對「人」而非對「事」了。
每個人的觀點都受過去所學與經驗影響,它會點滴形成個人內在的認知系統,亦即我們都存有許多「思維假定與概念」(註)在影響著我們表達的內容,因此,若要避免衝突出現,可以學習在討論中運用「暫時擱置己見」的策略,先覺察與省視自己的看法及背後的「思維假定」,接著暫擱一旁,打開耳朵,讓心靈有空間去了解、澄清對方的想法與其內在的「思維假定」。
討論過程其實不是要證明「真理」在我這邊,而是要去關注彼此是否朝向「互相了解」的方向進展,這就如同《論對話》一書中說的:「對話真正關注的是意義,而非真理」。
因此,下次再遇到即將與人發生激烈爭論時,趕緊提醒自己:覺察、擱置、聆聽、了解,再做回應。果能如此,彼此的關係與討論的品質將有不同的風貌。
註:此觀點可參閱英國物理學家、思想家David Bohm《論對話》(On Dialogue)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