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畫家麥人杰,從小學五年級開始,生命就因「僵直性脊椎炎」這種永遠無法痊癒的怪病而跌入谷底,讓童年生活充滿病痛;在此同時,他也發現自己有種特別的本事,能夠很輕易的把同學逗笑,而這個發現,讓他逐漸忘卻痛苦,成為才華橫溢的漫畫家、動畫家、創意家……。
早已是獨樹一幟的漫畫家麥人杰,天性樂觀而不拘小節,對於有人問他名字中的「杰」怎麼寫?他常謙虛的答:是周杰倫的「杰」;有人關心他得的是什麼「病」?他一樣開心的回答:就是周杰倫得的那種病!
「當時,只覺得身體很不舒服,病了八年,看了一百多個醫生,都查不出病因,直到後來,才在榮總查出自己罹患的是『僵直性脊椎炎』這種怪病。」麥人杰笑言,現代人很喜歡說自己「得了憂鬱症」,其實若真要說「憂鬱」,自己早就到達可以開「專戶」的程度了。
笑臉面對病痛纏身
所謂「僵直性脊椎炎」,是關節與關節之間的韌帶發炎,所以發作時全身痛得不能動,一動就像針刺骨頭般要爆炸開來。「不只是精神上、身體上飽受痛楚,我媽媽也備受煎熬。」更令麥人杰難受的是,有些病顯而易見,但他得的病卻「外表看不出來」,因此常被同學、師長誤解,心中的苦悶,更甚於疾病對肉體的肆虐。
為了排解痛苦,麥人杰變得很愛開玩笑、說笑話,而且意外發現自己不論何時何地,總有辦法逗得同學開懷大笑。「我發現,『笑』真的能夠減輕痛苦,當別人很開心時,自己也會很開心,便忘記了自身的痛楚。」在那過程中,麥人杰學會「傻瓜式的快樂」,也從觀賞劉興欽、葉宏甲、手←治虫等漫畫家的作品中,找到些微的安慰。
「病痛發作時,我不免憤世嫉俗,從內心對『醫師』產生反感,對醫療也不再抱持任何信心。」還好,全身關節都會痛,只有左手可以揮灑自如,麥人杰很自然的藉畫動物、畫小人,一些有的沒的圖案,度過痛苦失意的童年。
出道早卻不想定型
「我只要拿到筆就畫,家中搆得到高度的牆面、桌面、門面,全成了我的畫板。」麥人杰以這個天分分散痛楚,有效為精神減壓,但當他天真的打算「以畫畫賺錢養活自己」時,卻遭到父母嚴厲的反對。
麥人杰說,長久的病痛,讓他對人生反而充滿樂觀──畢竟,再怎麼不好的事,其中還是可以發現一點點好,所以他不氣餒,反而以病痛當成「負面資產」,說服父母同意讓他做自己喜歡的事,並順利考進復興美工科,而且還沒畢業就進到知名的卡通公司工作。
「我的外號叫『麥叔叔』,是年輕時為了裝老成才取的!」原來,麥人杰在二十出頭的年紀就當上卡通公司圖像總監,很多同事都不習慣,有一次為了趕案子,幾天熬夜下來的結果,臉上滿是鬍渣,意外讓年紀看起來很有派頭,從此同事就以「麥叔叔」來稱呼他了。
專喜歡挑戰新玩意
工作運途順利的麥人杰,為了不想太早被定型,最後選擇離開待遇優渥的工作。「其實老闆一直對我很好,但我不想永遠幫別人畫『藍色小精靈』,或『蝙蝠俠』、『蜘蛛人』等好萊塢式動畫,我覺得台灣應該試著產出自己的作品,我決定靠自己的力量試試看。」
不僅在創作的格局上,麥人杰想走出一條自己的路,就算在漫畫的本業,麥人杰也和本土的漫畫家作風截然不同。一般漫畫家,作品難免定型,但麥人杰不喜歡畫重複的東西,所以作品風格相當多變。
再者,一般漫畫家,很排斥電腦繪圖,而且只畫四格漫畫或繪本,但麥人杰卻什麼都玩,他很早就嘗試以電腦畫漫畫,又做電玩、動漫,還成立動畫工作室,帶著一群年輕人一起創作。「我的好奇心比較重,凡是沒接觸過的東西,都想嘗試一下!」
帶著年輕人玩動畫
「我看起來一副很全才、很厲害的樣子,其實我並沒有真的那麼厲害,因為動漫、動畫這類創作,很耗費體力和眼力,而且要對電腦有一定的程度,所以網路世代的年輕人,做起來還是比我順手!」這群小麥人杰20歲的年輕人,一直把童心未泯的「麥叔叔」,當成是「同一國的」。
麥人杰坦言,自己雖然也不喜歡電腦,但卻抱持「好吧,試試看!」的想法接觸電腦。「想想,這時代有那麼多人在用電腦,難道我們還能拒絕其存在嗎?」麥人杰深信:如果一樣東西可以快速的流傳及被使用,這東西一定有其可取之處,所以不必完全排斥它!
至於動畫創作,麥人杰認為,其最大好處是它容易被許多人「看到」。尤其當紙本漫畫發行管道不通暢時,網路就成為最快速被最多人閱聽、分享的管道,甚至可說是比較有效率的一種傳播形式。「我希望能建立成功的『樣本』,改變漫畫創作『印好堆在倉庫無人知』的情況。」毫無疑問的,麥人杰最關心的還是漫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