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可自然分解 主原料為澱粉 與其他塑膠廢料不相容 回收製成新品全報銷
【本報台北訊】小晴把在超商買水果附帶的透明塑膠盒,歸類為「塑膠類」垃圾交給清潔隊員回收;張爸爸也把透明雞蛋盒、超商思樂冰杯歸成塑膠類資源回收垃圾。沒想到,小晴和張爸的用心,卻讓辛苦回收再利用的塑膠廢料全報銷!
養成垃圾分類與資源回收習慣的民眾反成環保幫凶,是因這些標著「PLA」的透明容器全是「假塑膠」,材質是自然分解度九成以上、可堆肥的聚乳酸「PLA」,主要原料為澱粉等天然物料,可自然分解,但一旦和其他塑膠廢料參雜處理,整批塑膠就會報銷,無法再利用。
台灣區塑膠製品工業同業公會主任委員彭理才說,近來許多塑膠回收業者反映,回收的透明塑膠品裡意外摻了PLA,由於石油提煉的一般塑膠和玉米製成的可分解塑膠分子結構不同,彼此不相容,拿這些混有「異物」的塑膠原料製作杯、蓋新品,表面的塑料會剝離,「成品全報銷,不知要找誰賠!」
消費者弄不清楚,將PLA當塑膠回收,回收業者只好用人工在成堆的回收塑膠品中設法挑出來,既增加人事成本,也難保能百分之百挑乾淨。
三年前,環保署應立法委員要求,試辦生鮮食器托盤、蛋盒、糕餅麵包盒等塑膠包裝容器改用可分解材質政策,去年進一步強制規定家樂福、大潤發等量販店,以及頂好、松青等超市都必須逐年改用PLA等可自然分解材質的容器。台灣去年一年就用掉一千三百噸PLA。
立委田秋堇要求環保署檢討PLA政策。她表示,PLA是否為環境友善產品還有爭議,目前歐盟對PLA的應用相當保守,有些國家甚至禁用,尤其全球糧食價格高漲,PLA主原料為玉米等食品,對糧食供應產生排擠,問題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