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雖然超級電腦價格已降,但對一般人而言仍舊是天價。但若利用米勒名畫「拾穗」中所隱藏的概念,未來的窮人說不定也可以擁有「窮人的超級電腦」!
這種最新的電腦概念,是希望藉由「世界社群網格」(World Community Grid,WCG)把一般人的電腦串聯起來。自願「貢獻」手中閒置電腦的使用者,只需在電腦裡安裝一個程式,當他的電腦無所事事時,程式就會把處理器的資源分享出去,讓需要的人來使用。
IBM資深資訊工程顧問以米勒的名畫「拾穗」來解釋這種「網格」的概念,他表示,「拾穗」的背景,就是有錢的地主在麥子收割之後,允許窮人進麥田裡撿拾遺落下來的麥粒,隱含著照顧窮人的「分享」之意。「世界社群網格」也是同樣的概念:集合眾人閒置的運算資源,進行對人類有利的研究,它也被戲稱是「窮人的超級電腦」。
「世界社群網格」的基本運作方式,是把要運算工作丟給閒置的電腦,讓電腦算完後再丟回給伺服器,最後由網格伺服器進行整合、交互確認各使用者的運算結果,才會形成最終答案。
這種集體處理的概念,可追溯到美國柏克萊大學的尋找外星人計畫SETI。一九九七年,柏克萊大學想分析由電波望遠鏡接收到的外太空無線電訊號,探索外星生物傳來的訊息,但由於資料太過龐大,柏克萊實驗室沒有足夠經費,於是就想到用這種方式,讓全世界的個人電腦共同運算。而SETI計畫正,是由茱蒂福斯特主演的電影「接觸未來」的故事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