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後亞洲國家 須培養分析閱讀能力 建議仿效南韓「晨讀十分鐘」、香港「課外閱讀課內化」
【本報台北訊】搶救國語文教育,全台高中國文教師昨天齊聚一堂參加全國高中國文教學研討會,國文教師普遍認為,台灣學生閱讀流於「放鬆、娛樂」,落後亞洲其他國家。國文老師推薦應仿效南韓的「晨讀十分鐘」或香港的「課外閱讀課內化」,來加強國內學生的閱讀教育。
由台北市教育局主辦的「第二屆全國高中國文教學研討會」,昨天請來高中國文老師,就中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討論。
北市中山女高老師莊溎芬表示,二○○六年台灣首次參加「學生基礎素養國際研究計畫」,閱讀能力排名十六,遠落後第一名的南韓以及第三名的香港,顯示台灣中學生閱讀能力有待加強。此外,只有六百萬人口的香港,舉辦書展,竟然有七十萬人參加,書展人聲鼎沸如嘉年華會。
莊溎芬建議,可參考南韓「晨讀十分鐘」,營造讀書環境,讓孩子自由選書,增加閱讀興趣。香港的「課外閱讀課內化」也深受肯定,不少香港中學國文課廢除教科書概念,由老師帶領學生讀課外經典,教導孩子閱讀的策略,而不局限於篇章。
高雄中學老師蕭綺玉說,台灣中學生閱讀風氣看似不錯,但往往有「偏食」情形,學生課外閱讀往往以「娛樂、放鬆」為主,「漫畫」則是最喜愛的類型。蕭綺玉認為,我國學生的閱讀教育有極大進步空間,應該要培養學生「分析閱讀」與作者對話、咀嚼文章的能力。
蕭綺玉也認為,國內閱讀教育往往流於「活動化」,變成嘉年華會,強調閱讀的「量」,培養出一堆「閱讀小超人」,卻對書本缺乏深層理解。她提出「文學圈」的作法,鼓勵學生組成深入閱讀的研討團體,培養獨立閱讀的能力。
北市復興高中老師賴鈺婷建議,中學生的閱讀「泛讀不如精讀」,因為緩慢的閱讀,可以增加學生的寫作概念,有助提升寫作能力。北市大安高工國文老師則建議,培養中學生的閱讀能力,可以從「讀報紙、寫眉批」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