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彰化訊】彰化市內有兩處和水有關的古蹟,記錄生活演變,其中位於自來水公司內的不老泉,為日據時代彰化市區自來水水源地的慢濾池及清水池;另一處位於八卦山山腳下的紅毛井,從沒有自來水的年代到現在,很多市民還是習慣在此洗衣服。
彰化不老泉位於自來水公司第十一區管理處的後方,原本是彰化市舊水源地的慢濾池以及清水池;日據時期,一九○四年日人以八卦山麓旁的小溪為水源,開始鋪設水管線,同時在八卦山麓設自來水廠,不過後來溪水受到污染,於是在一九一二年增建慢濾池和清水池,就是現今的不老泉。
不老泉水池外觀充滿濃濃的歐洲色彩,水池有「不」及「地」門,門廊上面刻有「不老泉」及「地靈釀出甘泉」等字樣,自來水從「不」門抽水,送到「地」門過濾成為乾淨的水。
不老泉水池上方鋪著草皮和鑄鐵的通風孔罩,在水池後方則有加壓設備的工作房,工作房的外牆在施工時,在水泥沙漿粉刷牆面沒有乾之前,使用特殊的工具拍打造成粗糙面,使得工作房的外型頗具特色,也為歷史作見證。
位於八卦山下的紅毛井,據傳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又被稱為「番仔井」,荷蘭人據台時,許多荷蘭人士兵以及傳教士都在此取水飲用,因此被稱為紅毛井。
當地居民飲水思源,在井的旁邊蓋了一座小廟,供奉福德正神,同時有「土潤泉豐湧,地靈水淨甘」的對聯,稱讚紅毛井的水質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