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實驗發現,學童在經過一整天的上課、玩耍後,其褲子上的細菌量竟可多達十億個以上,甚至還比馬桶蓋內側上的細菌,多出了兩百四十三倍。而相較於臭襪子,學童褲子上的細菌數也比襪子多了三十九倍。
台中朝陽科技大學助理教授陳耀寬針對台北、台中兩地學童進行一項「下課後衣物含菌數研究」實驗,發現小學生放學後所穿的衣物,簡直成了細菌生存的溫床,平均每件的總生菌數高達十億個以上,這麼多的細菌更足以讓一塊新鮮豬肉腐爛發臭。而樣本中,更有部分總生菌量高達一百兆個以上。一般來說,細菌數只要每公克超過十萬個,就足以讓肉品腐爛發臭。
若把衣物拿來與馬桶作比較。馬桶蓋內側的總生菌數平均值為每平方公分三千個細菌數,學童褲子則被驗出為平均每平方公分約七十二萬個,也就是說學童的褲子比馬桶蓋內側足足骯髒兩百四十三倍,其中「衣服」骯髒約三十一倍,「襪子」骯髒約三十八倍。
實驗也發現,學童褲子的菌數值比臭襪子還要髒。以台北學童為例,褲子被驗出的細菌每件平均有十三億個以上,襪子才三千五百萬個以上,兩者間差了三十九倍。
陳耀寬表示,褲子之所以會比臭襪子還要髒,原因在於學童容易把食物沾到衣褲上,或是玩耍時沾到泥土,加上雙手習慣亂抹褲子所導致。因此他也呼籲學童父母,應該把孩子下課後的衣物立即清洗、殺菌,才能避免學童衣物成為細菌滋生的溫床,為孩子的健康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