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課題的討論由來已久,至今熱烈不減,其討論所追求的,就是提升身心兩方面的能力,使行走在世間時能面對各式各樣的情況,為生命打通出路。
做為儒家經典的《論語》,相關身心的探討,形成修養工夫的重點,有相當多的論述,不僅是在闡發孔子及其弟子的觀點,並且是以確實下工夫所得的經驗,形成關聯的論述。
先從身體的鍛鍊看起,孔子自稱「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子罕〉)、「君子不器」(〈為政〉),及其對於禮、樂、射、御、書、數的修習與強調,可知他相當著重在身體方面的各項技巧、技術,並且就著身體所能學習與運用到的極限,盡可能地多方涉獵,而不以單項能力的純熟即為滿足。
這雖然看似要求頗多,但是並不因此而可囫圇吞棗││樣樣通卻樣樣鬆,而是得就著已經開始學習或學到一定程度的能力,逐步增進,再拓展到相關的領域。這從「四科十哲」的形象,以及孔子對於學生的教導方式就可以看得出來。
從心態鍛鍊的一面來看,《論語》中的論述更是豐富。像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乃至於「從心所欲不踰矩」(〈為政〉),「發憤忘食,樂以忘憂」(〈述而〉),在在強調將心態導向修學的道路,再以修學所引發的喜悅,不間斷提升程度。
甚至於到了「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述而〉),「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雍也〉),除了在上述的鍛鍊身體技能的基礎上,更是幾乎擺脫了身體所形成的桎梏,以至於忘卻身體的苦痛、飢餓,而持續以堅強正面的心態,帶領著身體持續修學。
以《論語》在身心兩方面教導總攝來說,就是以正向的心態,引導身體不斷地學習多樣的技能,進而超越身體的局限,讓身體與心態的品質及能力,得以極致地開展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