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教 (唐代時回紇人傳入中國,故中國古稱「回教」。)為世界五大宗教之一。西元七世紀初,起源於阿拉伯半島的麥加城,穆罕默德強調一神論的觀點,只能信奉唯一的真主,阿拉伯語「伊斯蘭」有順從的意思,也就是要順從真主的旨意。進入清真寺有脫鞋的慣例,不管身份貴賤只按進入順序排在一起,突顯出所有的信徒在真主面前都是平等的。
當時的阿拉伯半島以遊牧民族為主,穆罕默德出生於一個善於做生意的部落,成年後有到麥加城外一個山洞中靜坐的習慣,從四十歲開始不斷接受到啟示,把神聖的旨意傳達給其他人。後來,被麥加城領袖視為危險人物而加以迫害之。西元六二二年,為了逃避迫害,穆罕默德及其追隨者遷移到亞斯里普(後來被改名為「麥地那」,有先知之城的意思),開始強調社會法律與歷史,很快的便從一個單純的先知,成為當時社會、宗教與政治的領袖,此舉讓麥加城的人倍感威脅而興兵討伐。終於在六三○年,麥加城投降,穆罕默德及追隨者重返麥加城,兩年後逝世於麥地那。
穆罕默德死後發生繼承權所屬的問題,造成伊斯蘭教派系的根本分裂-什葉派與素尼派。伊斯蘭教教徒稱之為「穆斯林」,意思為順從者,教徒視自己與真主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一切有關信仰及行為的準繩,都是真主透過穆罕默德傳播到世間的,這些律法與約束並非一種苦難;而是提供教徒們生命指引的恩典,《可蘭經》是唯一且最主要的聖典,提供了道德上的指引,說明一個人該如何生活與行事。在基本伊斯蘭教信條之外,有許多不同的宗教儀式,是不同時期的律法學者與神學家發展出來的。其基本信條包括信唯一真主、先知、啟示、天使和末世的審判,。
絕大多數的伊斯蘭教教徒一天要做五次祈禱,禮拜的時間分為破曉前、正午之後、下午的中間時段、日落後及入夜後。禮拜之前有洗手等的淨身儀式,以《可蘭經》的經文為內容,面向麥加進行正式的禮拜,是教徒個人與真主之間溝通、對話的祈禱方式,也是確立真主和教徒間密切關係的應盡義務。另外,還有齋戒、布施與救濟等等的生活實踐,更規定一生中至少應到麥加朝聖一次。
伊斯蘭教國家的社會規範有四種依據,分別為:
一、《可蘭經》:教徒以其為阿拉的啟示,除奉行宗教儀禮外,並以之為最高法律力量,對借貸、飲食、婚姻、戰爭、財產、道德等,皆有所規定,為伊斯蘭教教徒生活、思想的依據。
二、《聖訓》:為僅次於《可蘭經》的經典,乃穆罕默德及其弟子言行記錄,被認為是《可蘭經》的闡釋及補充,為一切道德基礎。
三、公議:指社會全體同意的意見,是回教第三大法律依據。
四、類比:意指推理判斷。其以《可蘭經》、《聖訓》、公議為基礎,類比之法不可與前者相違背。
其次,「聖戰」一詞在伊斯蘭教教義裏,是為了維護社會正義的實踐,並強調被動的防禦特色。《聖訓》中就記錄到穆罕默德反對有人想藉由聖戰來擴張一己之勢力範圍,只有在伊斯蘭教族群在受到威脅時,才會起而為真主而戰。另外,也重視穆斯林受教育的重要,認為「進入清真寺教學或接受教育的人,猶如為真主而戰的勇士。」賦予了教育的神聖性,各處清真寺成了穆斯林的教育中心。
目前,伊斯蘭世界聯盟、世界穆斯林大會及伊斯蘭宣教協會為世界三大回教組織。其未來有賴於重新審視其豐富的文化遺產,多元文化相互尊重的視野,重新展現這龐大且充滿活力的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