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年輕到白首 三十年純文學的陳憲仁

何一瑋 |2008.08.02
2710觀看次
字級

在不顯眼地方點燃文學火苗的陳憲仁,自1976年擔任「明道文藝」創社社長,至今30多年扎根文藝教育,努力培植文學人才,除主導「全國學生文學獎」,還協助創辦「現代文學館」,保存重要的文學資料,並長期推展文學活動,舉辦文藝營、邀請作家演講等等,在現今文壇,幾乎是異數


發行三十二年的「明道文藝」,是台灣悠久歷史的文學雜誌,曾拿下9座金鼎獎,5度獲頒國家文藝基金會「優良刊物」和「優良文學雜誌獎」。1981年開始舉辦「全國學生文學獎」,提拔青年寫作人才、培育無數知名作家,使該獎被譽為「文壇的源頭活水」,同時「明道文藝」也打造了中部文化傳奇的起點。而30年來一手培育這本清新脫俗,純文學風格雜誌的掌舵者,就是和「明道文藝」劃上等號的社長陳憲仁,從創刊到茁壯,始終如一的總編輯。

創辦一份別人沒辦過的雜誌

陳憲仁自民國65年起擔任明道文藝雜誌社社長迄今,是台灣最資深的文學刊物主編,但陳憲仁卻不居功的指出,要說「明道文藝」的存在和成長,應要感謝「明道中學」創校校長汪廣平,因為他認知到文學雜誌存在的重要性。民國60年代左右,台灣正好有許多雜誌的興辦,像是張任飛創辦了「綜合月刊」、「小讀者」、「婦女雜誌」,及剛由國外回國的林懷民創刊的「兒童月刊」,聯合報系創辦「女性雜誌」等,幾乎社會各層需要的雜誌,都紛紛出現。

但是坊間卻找不到一本適合青年學生可閱讀的雜誌,也沒有適合青少年寫作發表的園地,陳憲仁指出,當時由於明道中學本來就有校內刊物,因而汪廣平認為可以學校為基礎背景,來創辦一本跨出學校的青年刊物。

從中學時即參加校刊社的陳憲仁,大學編過「成大青年」,對編輯工作非常有興趣。此時,他想起學生時期,曾在政大旁聽課堂上,聽到創辦重要刊物的媒體名人張任飛提出:「要做事,就做別人沒做過的事;要辦雜誌,也要辦別人沒辦過的雜誌。」

陳憲仁心裡一直擱著這句話,隨即積極向汪廣平校長提案,決心創辦一份「別人沒辦過」以青年學生為對象的雜誌。但「辦一份雜誌」的提案,無論在經濟、人力,或者是社會氛圍,都承受無止盡的疑慮、憂懼和抗拒,汪廣平卻獨排眾議,大力支持陳憲仁,於1976年3月29日青年節,「明道文藝」創刊。

舉辦文學獎 培養創作人才

創辦初期,由於「明道文藝」地處中部,離文學活動中心的台北很遠,資源取得不易,陳憲仁表示,幸好北部的作家朋友,以同樣地熱情支持青年雜誌,再加上汪廣平對作者的尊重,使得稿源充足。同時在編輯實務上,更幸能得到當時任「中國時報」主筆王鼎鈞的慨然相助,每期陳憲仁在「明道文藝」編輯完成上機印刷前,總帶著稿件到台北,由王鼎鈞花上半天時間幫忙檢視、修正、護航,才能安全過關。創刊第二年(1977),「明道文藝」獲行政院新聞局雜誌金鼎獎,是獲獎名單中最年輕的一本雜誌。三十多年來,隨著雜誌成熟,獲獎無數的「明道文藝」,就像一個用「得獎」寫日記的孩子,慢慢長大。

辦雜誌由於每個月定期出版,是永無止盡的工作,相當累人,但陳憲仁從青春到成熟,只做過「明道文藝」一個工作;而「明道文藝」從初生到茁壯,也沒有換過總編輯。多年的文化累積和人際網絡,使得「明道文藝」的格局,持續放大。陳憲仁說,創辦「明道文藝」的最終目標,就是想培養學生寫作的興趣,栽培文學創作人才,但每期一萬份,畢竟影響有限,為擴大雜誌影響力,陳憲仁想辦學生文學獎。

培育學生成名家 如今有一片天

「明道文藝」創刊後第五年(1980),陳憲仁表示,當時台灣只有「國軍文藝金像獎」、「聯合報小說獎」、「中國時報文學獎」,但都是給大人和寫作能力強者參加的比賽,學生想沾到獎很難,汪廣平支持陳憲仁設立「全國學生文學獎」,當時受到很多學校支持,老師也都鼓勵同學參加比賽。但辦一次徵文大約要花一百萬,是完全投入與付出的工作,雖和「中央日報」合作,受到當時社長彭歌,及前後任副刊主編孫如陵、梅新的重視和支持,但龐大的經費壓力,致使舉辦9屆後,文學獎忍痛停辦。

當「全國學生文學獎」停辦兩年後,文建會支持繼續舉辦至今已有26屆,可說培育不少學生成為作家,像是知名作家如簡媜、張曼娟、林黛嫚、駱以軍、許悔之、吳淡如、侯文詠、焦桐等,培植文學人才不遺餘力。陳憲仁說,很多作家在學生時,透過明道文藝,得到關懷,確定興趣,在寫作上不斷耕耘,如今都有一片天。

因辦學生文學獎而常和青年接近的陳憲仁說,近年因電腦資訊的發展,大家會覺年輕學生對文學興趣缺缺,且寫作能力也不好,這都是表相的感覺,在文學獎徵文過程中,可發現參賽者都是對寫作有興趣且基本寫作能力夠,這些年輕學子不但文學底子深厚、寫作技巧好,甚至對社會現象的觀察細密,很多評審還會感概自己在學生的那個年紀都做不到,因此,陳憲仁認為,普遍看學生的文學程度是讓人失望,但接觸後發現許多菁英,他們寫作能力不可小看,因而,不必悲觀,多鼓勵學子接觸好的文學作品,多給他們可以創作的舞台,是大人們該做的事。

現代文學館 吸引國外學者

1992年,當陳憲仁提議整理並展示作家、作品檔案時,汪廣平決定擴建明道中學硬體設備。1999年,成立國內中學第一座「現代文學館」,分成「作家文物展示區」、「作家聲影區」、「圖書資料區」;設立已逝作家「三毛文物館」;吸引了兩岸、三地的作家學者,法國漢學家相繼前來訪問。

催生者陳憲仁說:「當時,社會有籌建一個文學館的呼聲;並且國文課本中現代文學作品有日益增多的趨勢,但教學上,老師和學生都很難取得可供作教材的書籍;而『明道文藝』和許多現代作家有極深的淵源。於是,在這些主客觀條件的促成下,明道中學現代文學館的成立,自然水到而渠成。」

其實,明道中學現代文學館並非憑空誕生,陳憲仁表示,三十年的歲月,他們是  一字字收藏、一篇篇積累,「明道文藝」辦公室裡,這裡一疊名家手稿,那裡整箱談文論藝的書信,陳憲仁說,「明道文藝」的編輯、審稿一絲不苟,連作家手稿都保存十分確實,像是已故作家杏林子(劉俠)在生命後期,她的手已不能書寫,但編輯不知,仍跟她索取一篇文章的手稿,結果她請其秘書回了一封信說,幸好她早已有憂患意識,在還能手寫時先謄了一份,所以把謄寫好的那份寄給明道保存,「雖然不是原稿,但保證是杏林子的真跡。」

結緣名作家 推動現代文學

陳憲仁也說道,明道中學現代文學館創館之作,是推出已故作家三毛的個人文物展,展現豐富的館藏,果然慕名前來的學生、文學愛好者及藝文團體絡繹於途,連三毛家人參觀之後,也強烈感受到館方展出的誠意,以及對於三毛文物的尊重。

展期結束後,先是彰化縣文化局來借展,接著國家文學館也表達擁有三毛文物的強烈意願,明道毫不猶疑,便決定將館藏的三毛全部捐出,只保存三毛家人後來所贈的兩幅三毛國畫真跡,作為一段深厚交誼的紀念。

不只是可以和三毛如此親近,明道中學現代文學館成立以來,持續發揮推動現代文學的熱忱,邀請許多和「明道文藝」結緣的知名作家,如余光中、白先勇、鄭愁予、席慕蓉、張曉風、子敏、傅佩榮、張曼娟、蕭蕭、吳晟、簡媜及余秋雨等人,到現代文學館訪問座談,與讀者零距離接觸。余秋雨來訪時,聽眾多到必須另外用電視進行轉播,盛況讓人印象深刻。

300位作家 剪報資料可觀

現代文學館中,陳憲仁樣樣處處如數家珍,其中,作家文物區定期展出「明道文藝」30多年來擁有的作家文物、手稿書信,更結合社會資源,不定期舉辦借展,拓展文學的影響力。陳憲仁指著一張余光中詩作手稿說:「詩人為慶生,寫了八首詩投給八家主要報章雜誌,『明道文藝』便是其中之一。」

作家影聲區則設置音響設備,提供作家出版的有聲書、作家演講錄音或是作家錄影帶供觀賞,像是當年陳憲仁訪問梁實秋的訪問錄音等,都保存其中;圖書資料區則收藏兩萬多冊圖書雜誌,包括已經絕版的整套「文壇」和「書評書目」等重量級文學雜誌,以及文學大系、文學選集、文學評論集、作家傳記、縣市作家作品集、台灣前輩作家作品集、大陸作家作品集和其他重要的文學作品等,還有近300位作家、2000多筆的剪報資料,相當可觀。

陳憲仁是「明道文藝」這塊文學花園的園丁,自1976年創辦以來,持續用熱情灌溉,讓一本青澀的校園雜誌,蛻變地如此大度雍容,陳憲仁說,這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快樂,同時是他生命裡最重要的學習,因而從來不覺得累。

心之所善兮 終究不棄不捨

2006年,曾經獎勵過許多文藝青年,增益其創作能量的陳憲仁,終於獲得金鼎獎「終身成就獎」。他也曾得過中興文藝獎章、五四文藝獎、師鐸獎,獲選95年度傑出成大校友。他喜歡「紅樓夢」,所以在他唯一的文學專著「滿川風雨看潮生」裡,看得到他為紅樓投注的青春熱烈。

住烏日時日越久,就愈喜歡這個地方,陳憲仁開始以「烏日」做起點,研究地名沿革,挖掘地方傳說;這種土地的牽繫,延伸到整個大台中地區,描繪出不同年代的中部人文地景;為彰化文化中心編撰「斜陽之外─尤增輝遺作精選集」;為《台灣日報》「非台北觀點」專欄撰寫文化觀察;擔任「文訊」雜誌十餘年特約撰述,在「藝文采風」專欄素描台中文化風情。隨著「明道文藝」的專注經營,他關切「台灣流行文藝作品調查研究」;發表文學雜誌相關論文;為國家台灣文學館特約撰述「台灣文學辭典」詞條。

要怎麼收穫 先那麼栽

熟識陳憲仁的人都知道,他遇事會充分準備,精準掌握;善於綜合知性的需要和感性的領略,理性地分析、規劃後,精確有效地執行。

像是在明道管理學院中文系上「現代文學」課時,學生說,那是他們最喜歡的課,陳老師幽默風趣,激勵他們寫作的熱情;而經營家庭生活,陳憲仁同樣不遺餘力,雖然工作忙祿,但一有空他會安排母親喜歡的餐廳做「家族聚餐」,為兒子計畫旅行,國慶日看煙火,結婚紀念日吃精緻的分享餐,忙碌的行程裡一定要為溫柔而善等待的妻子安排美麗的咖啡時間;甚至,因應工作需要陪唱「KTV」前,精心預練適合自己的歌,二字部一首、三字部一首、四字部一首、五字部一首,絕不搶麥克風,總是輕鬆如行雲流水,在年輕女同事起鬨要他唱歌時淡淡問:「你們要我唱幾字部的?」

成功大學中文系、師大國文研究所的求學歷程,結下了陳憲仁文學的不解之緣,三十年的國文教學經驗、三十年的主編生涯,讓這位在文學領域默默耕耘的園丁,終在今日獲得豐收的喜悅。「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陳憲仁多年來一直秉持胡適先生的這句名言,提供了莘莘學子文學創作園地,並培育了許多作家。陳憲仁說,從事文化工作的人,做的事就好像不斷在點文學的火苗,雖然個人的力量有限,只要做了,就是讓這火苗不斷燃燒。

如今,陳憲仁從熱血青年到白髮隱現,2008年6月22日他從「明道文藝」三十餘年的「職業」退場,陳憲仁沒有「今朝塵盡光生」的惆悵或感觸。陳憲仁表示,未來將全心投入他的博士論文寫作,並專注於明道大學的教授工作,他期許自己下一個三十年能將過去從事的文學工作成果,化為學術研究。因為,每一天都擁抱著文學、守護著文學,同時也享受著文學,這是他從來不會動搖的「志業」。台中市胡志強市長更頒發「榮譽市民紀念章」予陳憲仁社長,以表揚陳社長對台中藝文與文學教育的貢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