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近年來心理健康議題受到各界關注,111學年起,有11所大學率先實施心理假(身心調適假),截至114學年,已累計135所大專推動,比率逾9成,4年間成長約11倍。
考試院審議通過公務人員請假規則,增訂每年3天身心調適假併入事假計算,將在今年10月10日上路。教育端早已在111學年起就有大學率先實施身心調適假(或稱心理假),希望有助於緩解學生壓力,照顧學生的心理健康。
根據教育部資料,111學年有11所大專實施身心調適假(心理假);截至114學年上學期,已高達135所大專推動(比率逾9成),其餘學校也正在研擬中,各大專的身心調適假(或稱心理假、心理健康假等)約每學期3至5天不等。
台灣大學自112學年正式實施心理健康假,無須證明且可於當日申請,每學期至多可請3天,期中考也可申請,但期末考則否,第2次申請或申請滿2日,系統將通知學輔、心輔中心,啟動後續關懷。
多次請假時 輔導適時介入
台灣大學學務長朱士維說,心理健康假的設置,可以讓部分有需要的學生獲得喘息,這也像是一個求救訊號,能讓學校知道學生有這樣的需求;學生請心理假後,導師會收到通知,請假兩次以上,則有專業人員主動聯繫協助,除了提供輔導資源,學生如擔心影響課業或成績,學輔人員也能協助學生和授課教師討論如何調整。
朱士維提到,台大實施心理健康假後,平均每月約400至500人次的學生申請,每學期約1500至2000人次申請,在所有假別中,請心理假的比率並沒有特別高;學生如想請心理假,多數老師都會尊重,根據實務上觀察,不准假的比率非常低。
陽明交通大學於112學年下學期實施心理調適假,陽明交大學務長簡紋濱指出,心理假設置後,學生很開心能有這樣的假別,讓他們能有一個短暫時間恢復心情,再重新回到課堂上;根據目前觀察,學生都很自律,並沒有出現濫用情形,如以每班30名學生為例,1學期約5至10件申請。
當學生請心理假的天數或次數較多時,簡紋濱提到,諮商中心就會啟動評估,若認為是合理需求就不會介入,如發現學生較敏感時,才會啟動後續輔導。
不過,學生團體表示,可能因擔心假別汙名化或影響課堂成績,導致學生有假卻不敢請。EdYouth理事長、台北大學學生蔡其曄坦言,學生要請心理假時仍會有一些擔憂,一方面擔心自己狀況沒那麼嚴重,請了心理假可能會有很多介入關懷,因此會更審慎考慮;另一方面則是擔心假別汙名化,有些授課老師未必認同心理假,或是會限制請假次數,由於每堂課的老師要求不同,也可能讓學生想請卻不敢請。
顧慮老師評價 校方應多宣導
台灣師範大學學生會會長黃莨騰指出,學生在使用心理假時難免會顧慮到老師的評價,有些老師還會向全班說誰誰誰請了心理假,就會導致學生請假時不自在或有所顧慮。
如果要避免心理假被汙名化,黃莨騰認為,應多推廣,讓大家認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讓學生知道有這樣的權利,例如台師大在新生營就有宣導心理假,導師會議也會分享這樣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