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健保今年起推動「個別醫院總額」,不少醫院為嚴控健保申報費用,而縮減門診、延後非重要手術,藥學專家擔心,部分醫院偏好「藥價差」較高藥品,恐影響罕病與急重症等患者就醫權益。健保署表示,確有此聞,正考慮監測醫院進藥狀況,阻止亂象。
中華景康藥學基金會董事長、藥學教授沈麗娟表示,為了增加盈餘,不少醫院採購藥物時以利潤為導向,偏愛採購「藥價差」高藥品,藥價差可達百分之三十至五十。沈麗娟呼籲,個別醫院總額上路後,健保署應針對醫院用藥訂立監測指標,監控及統計醫院用藥狀況,以免影響病人用藥權益。因為罕見疾病用藥、癌症新藥、基因治療等藥費昂貴,但因使用人數較少,而幾乎沒有什麼藥價差,因藥費極高,如果多開這類藥物,很容易就讓醫院總額上了臨界點。
沈麗娟擔心,醫院為了營收而犧牲患者權益,以及醫院將健保已給付的藥物,要求民眾自費。為此,呼籲健保署應監測各家醫院藥品採購及使用狀況,供民眾查詢,醫學中心更需密切觀察其藥品變化。
對此,保署副署長龐一鳴表示,新制實施,確實耳聞部分醫院為了營收而不進「藥價差」不好的藥品,為此,正研擬監測醫院進藥,不過,這議題複雜,需長期蒐集醫院用藥及病人治療成效等資料,並加以分析。若有醫院為了營收,要求患者民眾自費使用已是健保給付的藥物,屬嚴重違規,若接獲相關檢舉,一定嚴辦。
國內藥品銷售金額資料顯示,去年四月至今年三月全台前五大銷售藥品中,前五名分別為抗腫瘤標靶藥物的單株抗體及蛋白激酶抑制劑、脂質調節劑、其他代謝藥物、肝炎抗病毒藥。專家提醒,這些藥物價格超高,健保應多鼓勵醫院使用學名藥、生物相似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