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樣學樣」是學習「方法」最常見,也最容易入門的策略。學了之後就開始依樣畫葫蘆,在熟練化的過程中,為了忠於「原樣」,會進入「精微」的雕琢,依著自己所知的「樣」,不斷進行細節的計較或校正,不知不覺中,似在展現方法的形貌,卻可能已經漸失原味,而致「走火入魔」之境於不自覺。
就像學習四層次的提問方法,初聽聞此妙法,如獲至寶,於是勤練四個層次。為了分辨問題層次,認真而執著的字句斟酌,甚至發生依據四層次教材內容的說明,各自詮釋,而不惜面紅耳赤的爭辯。如此熱烈的學習,滿刺激也不失激盪的樂趣,同時,也對層次產生釐清的作用。
但是,凡事過猶不及,如此雕琢一段時間後,對四層次的新鮮感不再,漸漸有些成員覺得?了要有精準的提問,需要花如此的功夫,滿麻煩的,因此感到不耐,不想用了;甚至有些人覺得「四層次提問」只不過如此嘛,一直在反覆玩而已,有沒有更新鮮的方法?於是,又開始去追逐「新」的方法。
學習方法的歷程是需要由具體的「形」開始,例如步驟、模式、公式等,但是,若只專注於這些有形工具、技巧的鑽研,終致走入「雕蟲小技」的窄路,陷於瓶頸,甚至動則得咎,於是最常見的脫困策略就是棄之不用。如果學習方法都是如此遇困則退,那就只好重複皮毛、膚淺之學了。
任何有形的方法如果能用、有用、好用,必有其奧妙的道理,而這奧妙的道理只是藉由某個容易接觸的形式、工具,讓初學者有跡可憑,同時,也讓妙理有機可現,因此,學習方法一段時間後,若能接著探討其內蘊的原理、精神、真義與價值,才算真正開始進入此法的堂奧,進一步深探與體驗其玄妙,也才有機會將方法內化,進而靈活運用,隨機創發,隨緣自在。
因此,如果你對四層次提問已有了解,也運用一段時間後,不妨想想:四層次的好用在那裡?層次間有什麼關係?如此安排有什麼道理或學理?與人類的思考歷程有何相關?如果討論過程缺乏層次內涵會如何?經驗中成功或無效的討論與此四層次間有何關係?討論過程不順或狀況發生,由層次原理來看,會有什麼發現?若要活用四層次提問、討論,最根本的精神與原理是什麼?
當你真正思考這些問題,也由體驗中去提煉其精華,相信你於無形中已漸跳離「形」的執著,開始咀嚼此基本討論方法的奧妙,享受萬變不離其「神」的無形之「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