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年金刪減下,延退來累積退休本的公立大學教師人數愈來愈多,去年461人延退,更創史上新高,然而大學教師延退,占了原專任缺,可能對年輕學者的晉用產生排擠效應。學者建議,應將65歲前的員額與延退員額脫鉤,讓年輕學者有機會擔任正式教職。
多校近年來陸續修改續聘標準,該放寬還是更嚴才好,學者沒有定論,不過認為「擇優留下」,有利新陳代謝,是有一定需要性的。台大文學院講座教授黃慕萱說,就目前台灣的情況來看,許多系所還有不少缺額,只是找不到合適的人選,尤其面對即將到來的大規模教授退休潮,許多系所都擔心未來可能聘不到足夠的教授,未來可能更需要部分教授延退來支撐師資,因此須訂定嚴謹的延退條件,基本條件至少也要持續發表論文,確保在延退階段,仍能保持合理的學術與教學表現。
延退條件變嚴 有利研究量能
成大去年修正「延長服務案件作業要點」,設計「延長服務人數上限」制度,各學院當學年度屆齡退休及延長服務期滿的教授、副教授人數超過上限時,得依相關獎項或獎勵等順序逐目排序推薦,直至50%止。
成大校方表示,在法規中設計延長服務人數上限,是為了促使各院系所在推薦教授延退時,須考量教師延退後是否能協助系所教學研究發展,輔導與幫助年輕老師建立研究、教學與產學的能量。
成大生物科學與科技學院院長王育民說,每個學院延退需求不同,對某些學院來說,延退條件變嚴,但對該些學院的新陳代謝是有益的,「我們希望可專任的延退教師,是屬於仍有一定產學及研究量能的教師」。
根據現行規定,教職員任職滿5年,且年滿65歲者,應辦理屆齡退休,專科以上學校教授及副教授,經學校基於教學需要,至多延長至屆滿70歲當學期止。
一名陽明交通大學退休教授觀察,這幾年各大學似乎延退人數有增加趨勢,有心延退者難免提早布局,刻意經營人際關係,甚至調整研究課題,反而對專注於教學和研究的教授不利,也有失學者本色。
長青學者方案 或可解套
一名政大資深教授表示,即將退休的老師通常就是該系最資深的老師,如果不訂定嚴謹的辦法,就更容易變成「人情考量」。
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副教授楊宗翰認為,人文學者到65歲才臻於成熟的例子不少,強制退休太可惜。建議設立「長青學者方案」,以提供延退教師的員額及薪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