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在經過四天僵局後,世界貿易組織談判26日出現希望曙光,歷經七年停擺後,各國針對新全球自由貿易協定達成共識的可能性升高,儘管傳出印度仍不願妥協,但歐盟仍對達成協議感到樂觀。歐盟貿易執委曼德森表示,新興新世界貿易協定將有利於全球經濟。
為討論降低補貼與進口關稅,35個主要國家部長一周來持續在日內瓦舉行會議,希望藉此擬定新協議,消除國際貿易障礙。新提案中包括美國進一步將年度農業補貼降為145億美元,以及擬定條款防止開發中國家讓所有產業均能免受減讓關稅的要求。
杜哈回合貿易談判七年前在卡達首都杜哈展開,目的在於提出新的協定,幫助貧國享受更自由的全球貿易的果實。但是已開發富國與開發中較貧窮國家間的爭議,拖延了談判進程,特別是農業與工業產品的補貼與關稅額等問題。這一周下來,雙方陷入類似的模式,彼此要求讓步,並且拒絕妥協,直到提出新提議。
在經過逾四天毫無結果的談判後,一名外交消息人士表示「談判已出現突破。」而世界貿易組織主席拉米的發言人也證實會談出現「振奮人心的跡象」。多數最大貿易夥伴,包括美國、歐盟、巴西、澳洲與中國,終於取得共識上進展。不過,對於印度與日本是否願意繼續推動,外界仍存在質疑。
不過,若新提案順利通過,對台灣的農產品關稅上限和敏感性產品數目與待遇方面,都將比之前農業談判主席所提草案都更加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