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冰河的雄偉傲岸

方向 |2006.02.12
1299觀看次
字級

加拿大曾經歷四次主要的冰河期,位於阿爾伯達省洛磯山脈傑士伯國家公園的哥倫比亞冰原和阿塔巴斯卡冰河,就是一萬多年前,最近一次冰河期一大片冰面遺留下來的一部分。

高山帶「冰原」的形成,是高緯度地區漫長的冬天,降下大量的雪,而短暫的夏天,只有少量的雪被融化,剩餘的雪便堆積在高山上,新的雪又隨著新冬的來臨而繼續降下,這樣一年復一年的沉積。當雪層沈積到三十公尺以上的厚度時,底層受到上方沈重的壓力,便凝結成堅硬的冰塊。日久冰層的厚度越積越厚,壓力更增,漸漸地冰層承受不了重壓,便慢慢地向四周低處的山谷流動,形成冰河。

感覺不出冰的流動

哥倫比亞冰原是洛磯山脈中最大的冰原,面積達三二五平方公里,最深處據推測約三六五公尺,最高點的哥倫比亞山海拔標高三四七五公尺,平均標高三○○○公尺,每年平均降雪量約七公尺。阿塔巴斯卡冰河是哥倫比亞冰原分流出來的冰河之一,屬溪谷流出型,面積六平方公里,長約六公里,厚度九○到三○○公尺,海拔標高前端為一九六五公尺,遊客搭乘雪車下車觀賞的折返點為二二一○公尺,裡面流動速度,前端為每年一五公尺,轉折處為二五公尺,上層的大冰暴流動較快,也只有一二五公尺,遊客幾乎看不到,也感覺不出它的流動。

觀賞冰原、冰河,除了搭乘輕型飛機、直升機,還有一種不會滑溜的雪地專用雪車。目前行駛的車輛是第三代更新雪車,其車廂內外跟一般遊覽車沒什麼兩樣;但十隻大輪胎高約一六○公分,每隻寬達一公尺左右,藉寬闊的接觸面和粗大的凹凸紋路,增強其抓地力,不但便於爬坡,且可防止打滑,據說每輛造價折合新台幣達八千萬,有五十六個座位,龐大車體的重量,也具有止滑的功效,便於冰上行駛。

遊客服務中心設有瞭望台,遊客可以利用等待排定車班的時間,眺望冰原和冰河的遠景。還有餐廳、停車場、販賣部、冰原模型等設施。遊客必須從服務中心搭乘接駁專車到冰河下端的轉運站,再轉搭雪車上冰原。已淘汰的前兩代雪車,目前還各有一輛陳列在轉運站旁,供遊客參觀。

第一代為紅色車體,外形看來有點像休閒旅行車,前輪為一般橡膠汽車輪胎,後輪是類似坦克車、工程機具所用的履帶。第二代已改良成遊覽車的車廂,座位增多;但前後輪都採用履帶,形成運轉不很靈活的缺點,第三代換成橡膠大輪胎後已改進。

雪車從轉運站出發,下了一個陡坡後,開始緩緩行駛在經刻意剷平形成「冰路」的冰原上,遊客可以透過車窗,仔細觀賞兩側一片遼闊的大冰塊。司機一面開車,一面充當導遊,透過擴音器向乘客說明冰原和冰河的形成。

恍如一處小型聯合國

前行約五公里,來到一處經剷平的廣場,停車讓遊客下來,親身體驗站在歷經萬年悠久歲月沉積而成的阿塔巴斯卡冰河上的滋味。冰上既滑溜,又寒冷,所以遊客最好能穿著鞋底有粗紋的止滑鞋子(日本有一種鞋底釘有活動式止滑鐵片的雪鞋)和禦寒衣物、皮手套,還得小心行走,以免滑倒或受寒。

除了冰河從山上綿延迤邐而下,兩側高山也屬於哥倫比亞冰原的一部分,也結滿厚厚的大片冰塊。據說由於地球上森林的過度砍伐,石油燃料和化工製品的大量使用,以及工業廢氣的排放,造成的「溫室效應」,導致大地氣溫升高,近年來冰原逐漸融化,範圍已大為縮小;但置身這一片萬年冰原上,仍然是一次令人終身難忘的寶貴經驗。還有人掬起廣場邊緣冰塊融化的純淨天然雪水來喝,莫不大呼涼透心脾、過癮。這裡恍如一處小型聯合國,各種膚色的人種聚集,各國語言交雜。回程司機特別在冰塊因承受壓力,較脆的部位裂開所形成的罅隙旁停車,讓遊客仔細看看那大自然神奇力量開鑿窖窿。高山上的大片冰原,看來是那樣的晶瑩剔透,潔白無瑕;但冰河下端因地勢較低;且冰河流動時,側邊銳利稜角削割兩旁山崖所形成的塵土,經風一吹,散落在原本玉潔冰晶的冰河上,表面因而蒙上斑斑黑汙,看來就像發霉的年糕,令人有美中不足的遺憾。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