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補習班推出「小一衝刺班」,主打提前幫幼兒園大班生銜接國小課程。圖/中央社
【本報台北訊】國、高中升學階段常見的「衝刺班」,悄悄向學前幼兒蔓延,坊間補習班出現各式「小一衝刺班」、「小一銜接班」,主打讓幼兒園大班畢業生提前在暑假就能學習國小學科,標榜無縫接軌國小生活和課程,內容涵蓋注音符號、基礎國語認讀、英文ABC、數學概念等,全方位打造「超前部署」學習。教師、專家提醒,「贏在起跑點」的思惟恐讓孩子過早進入課業競爭,反而剝奪探索學習的樂趣與建立自主能力的時機,家長應避免養出「學科巨嬰」。
提前學完 開學後反易無聊
目前坊間的「小一預備班」類型多元,包括注音符號衝刺、數學邏輯思惟、英文自然發音,以及生活自理模擬課程。有機構甚至推出全天排課、每周5天的「超前部署班」,營造國小生的作息節奏,標榜孩子開學前就能完成整套注音拼讀,免於課堂跟不上進度的焦慮。
一位孩子就讀公幼的媽媽表示,已經報名小一正音班預備課程,目前也讓孩子先上線上課,就是擔心孩子上國小後會跟不上課程,孩子的同學也害怕上小學後進度太快,因此大多都有報名。
但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幼教委員會主委楊逸飛指出,國小一年級本就有10周時間安排注音教學,學生能自然適應,無需提早搶跑。提前學完反而容易在開學後感到無聊、分心,長期可能導致學習動機低落與態度鬆散。
高雄市岡山國小教師林晉如觀察,有些學生雖提前學會注音與加減法,卻只是靠記憶,而非理解。當課程難度提升,這些學生更容易遇到挫折,高年級出現學習落差,即是過度超前的副作用。
更令人憂心的是生活能力的斷層。林晉如表示,不少孩子寫得出題目,卻不會自己整理書包、洗餐盒,「學科能力超前,但生活能力卻像巨嬰」,長期對學習適應更不利。
可選短期、體驗性質課程
楊逸飛也提醒,若家長真有需求,可選擇短期、體驗性質的預備課程,例如幫助孩子建立作息與課堂規律,但不宜長時間、高強度學習。
一名黃姓媽媽表示,從寶寶6個月起就參加親子共讀課程,如今孩子還未滿2歲,已能說出數十個英文單字,她說:「大家都這麼做,自己不敢鬆懈。」這樣的育兒心態並非特例,根據兒童福利聯盟今年針對全台逾千位12歲以下孩子家長進行的調查,高達8成家長坦言對教育感到焦慮,6成1家長甚至安排孩子提前學科學習,期望「超前部署」。
兒盟政策發展處副處長李宏文指出,家長的焦慮來自社會期待與市場行銷壓力,甚至有家長詢問,3個月大的寶寶能上些什麼課,反映出「搶跑」焦慮已深植育兒文化。孩子愈少、投資愈集中,加上祖父母輩的期待與補教業的推波助瀾,讓家長更容易把栽培孩子視為輸不得的競賽。
高雄市教育產業工會副理事長何耿旭則指出,少子化與「金孫效應」讓每個孩子都成為家庭資源焦點,也因此家長更易陷入比較與不安。現在教育普及,大學也不缺學生,既然如此,又何必搶跑?培養孩子的適應力與多元經驗,才是應對未來的真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