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雙薪家庭愈來愈多,卻不意味性別經濟走向平等,育有子女的職業女性,常遭歧視,薪資也受影響。根據監察院研究報告指出,「雙養家庭」成為主流趨勢,母職懲罰卻依然存在,育兒婦女1個月薪資減少最多可到1萬2000元,且年輕世代育兒女性的母職懲罰愈明顯。
研究計畫主持人、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洪惠芬表示,政策規畫僅擴大托育是不夠的,勞動市場也應調整,才能減少母職懲罰。
所謂「母職懲罰」又稱「育兒懲罰」,意指育兒女性相對於未育兒女性,往往薪資較低。
根據監察院「國家人權委員會家庭照顧責任及婚姻變故對婦女就業與經濟安全的影響」研究報告發現,1975年至1984年出生的台灣女性,育兒薪資受損程度以育有3歲以下子女者,平均月薪減少1萬2416元最高,其次為育有4至6歲子女者,平均月薪減少1萬172元。育有7至12歲者,平均月薪減少8253元。育有13歲以上者,平均月薪減1萬843元。
婦女新知基金會祕書長覃玉蓉表示,若要讓媽媽們持續就業,讓勞工有更多權力安排工時,是有必要的支持。
台灣勞工陣線祕書長孫友聯則認為,不只母職薪資受損更高,性別同工同酬落差也擴大,如何避免照顧者因照顧而失業或所得減損,需要落實工時彈性、鼓勵男性育嬰留停,家庭與照顧分工更加落實等,才能翻轉現在的問題。
此外,《性別平等工作法》上路將滿周年,現代婦女基金會、勵馨基金會昨舉行記者會,指出新法4大缺漏,包括性騷擾被害人資源未整合、職場性騷調查人才庫汰除機制及內部委員品質把關、企業輔導,以及法條文字「不特定人」、「公眾場所」衍生的認定爭議,呼籲直接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