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衛福部2018年起推動「兒少未來教育發展帳戶」,希望協助低收入家庭兒少儲蓄脫貧,並培養理財觀念,但截至2023年最新資料,已開戶人數為3萬1606人、未開戶人數為1萬8312人,等於近4成民眾沒有開戶。學者分析,約33%未開戶者表示沒錢可儲蓄、約13%擔心儲蓄金不能自行使用,甚至擔心福利資格受影響。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與行政管理學系助理教授李靜玲,協助研究兒少教育發展帳戶成果,發現經濟狀況不穩定是許多家庭無法定存的主因,政府若要提升開戶率,應取消目前的「申請制」,改為「自動開戶」,減輕行政成本,另思考如何增加對弱勢家庭的誘因。
社區實踐協會社工馬明毅表示,兒少帳戶雖有政府1比1投入經費支持,但必須長時間綁約,當有急難需求時無法提領,因此,對弱勢民眾而言,兒少帳戶是支出而非儲蓄。
新北市社會局長李美珍在衛福部社工司長任內完成該制度推動,她表示,成立兒少照護的目的是鼓勵脫貧,「是希望協助弱勢儲蓄,非分攤風險」,低收入戶經濟風險高,但《社會救助法》已有相關因應方式及津貼,可助偶發臨時狀況,不過,制度實施多年,討論修正並無不可。
衛福部社工司副司長楊雅嵐說,兒少帳戶統計至2023年底開戶人數近3.2萬人,開戶率超過6成,且逐年成長,該政策是希望能為低收及中收入兒少累積脫貧資本,帳戶資金多運用於就學、就業等人力投資之用,若有特殊因素也可申請自願退出,領回自存款及利息。
衛福部提醒,兒少教育發展帳戶的存款,不會影響家庭的福利資格,也不會列入動產或收入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