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大大學部學生「A及A+」占比總和高達5成9,台灣師大A以上占比6成4。高教成績通膨嚴重,影響學術聲譽,求職、申請國外研究所也會被質疑;台大擬修改A+分數區間和人數比例,其他頂大正在考慮是否加入。
台大教務長王泓仁表示,台大實施成績等第制13年來,A+及A的總和比例增加約12%,從4成6增加至5成9。主要源自於A+的增幅。反觀國外大學,通常規定A及A+的比例總和約3成。
台大分析成績通膨影響,包括失去鑑別度、不利追求卓越、影響修課規畫和降低信賴度等。王泓仁解釋,台大學生的高分數對僱主或申請國外研究所時對國外學校來說,不一定表示優秀的學習成果及學術表現。
台大教務處建議方案包括:調整對照百分制分數,例如,以往90分以上就是A+,有可能調整成95分以上才是A+;訂定A+人數比例(例如10%∼15%),小班有例外彈性;尋求共識,於114學年實施。
容易拿高分 影響學習深度
王泓仁說,目前尚未完全定案。按照原先的時程規畫,現階段仍在向各學院溝通說明,徵詢意見。希望未來學生在決定選課時,能回歸專業需求考量,減少分數考量。
清華大學曾出現「成績通膨」,所以推動「T分數」與「等級制」並用。學生修「太甜」或「太涼」的課程,即使拿到高分,T分數反而偏低,反之若學生修的課很難,即使分數偏低,但T分數反而會偏高。
清大教務長巫勇賢說,如果學生認為成績容易取得較高分數,可能降低學習的積極性,影響學習的深度和品質。
巫勇賢指出,GPA過高導致優秀學生與普通學生的成績差距縮小,難以鑑別學生的實力。尤其對於研究所招生、求職等場合,GPA可能失去原有的參考價值。
據了解,台大和台師大、台科大、陽明交大等校教務長約好,將於本月針對此事聯合開會討論。
等第制打分 教授陷兩難
台灣高教從2010年起,從成績百分制,由清大、台大開始變革,改為等第制(A+、A、A-)。陽明交通大學教務長陳永昇表示,改為等第制的出發點是讓學生別「分分計較」,90分跟91分都是A+。
但另一方面,有學生反而更在意89分與90分差異,因為差了一個等第,GPA就差很多;甚至曾有學生要退選,因為無法容忍有沒拿到A+的課程。
台大資工系教授洪士灝說,有部分學生為推甄研究所,非常在意分數,除了挑選分數給比較高分老師的課,還有人因為不滿意分數去找老師理論。另一名台大教授指出,從台大改成等第制之後,每學期評分都陷入痛苦,要花時間調來調去。
私校方面則是老師千方百計不能當掉學生,中原大學生物科技系副教授招名威感嘆,現在當老師實在是當得很卑微。
中原大學教務長皮世明表示,中原對於老師評分不會有任何干涉,老師只要在課綱上明確訂定各項考核標準,校方都會尊重老師的評分準則。